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于1951年,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现有职工总数143人。它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心理学研究机构,是中国心理学会的挂靠单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设有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心理所侧重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事心理过程、规律、生理机制和有关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应用问题的研究。
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基地,心理所具有优良的科学传统和学术氛围,拥有良好的实验设备和信息技术支撑系统。心理所的图书馆是全国心理学文献中心,资料齐全,馆藏丰富。国内心理学最权威的学术刊物《心理学报》由心理所和中国心理学会联合主办。
2002年6月心理所正式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今后心理所将紧密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适时地调整原有的学科布局,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争取成为国际著名的研究所。
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研究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主要从事与人口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以毕生发展和生物-心理-社会的系统论观点为指导,探讨维护心理健康的脑机制和创造力发展规律,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基础、评价系统和训练方法。
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中心 前身是中科院心理所第一研究室,成立于1958年,当时定名为教育心理研究室,随后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研究重点的调整曾几次更名。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背景下,心理所将原第一研究室(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室)与原第三研究室(生理心理与医学心理研究室)合并,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2004年,根据研究领域特点和学科发展需要,重新设立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中心,作为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心的研究人员是流动的,凡本所研究人员可根据个人在研课题涉及的领域和本人研究兴趣,自愿参加中心组织的学术活动。中心宗旨是:坚持本所既定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系统研究中国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及机制、探察我国历史文化条件下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并根据毕生发展的观点深入研究成年人和老年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在研究中将基础理论的探讨与中国人口素质发展与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发展心理学基础研究中跟近国际前沿,在教育心理学应用研究中提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创新理论和可行方法。 更多内容>>
认知与复杂信息环境研究实验室
该实验室主要从事人、组织与信息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认知心理学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采用与信息科学、神经科学交叉的实验手段,探讨复杂信息环境中意识、思维和语言等的认知过程及其规律,为高新技术和信息系统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该实验室下面新增设一个汉语认知与信息处理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将与美国Rutgers大学心理系共建。自然语言处理是信息处理系统的关键技术,也是心理科学的前沿问题。美国Rutgers大学心理系在可以用作认知加工模型的句法分析的理论和算法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比传统的句法分析在时间和空间的花费上降低了一个数量级,推动了以句子处理技术为核心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心理所在自然汉语理解的人工智能研究方面有深厚的积累,与国外先进力量的结合,将会在中文信息处理系统上取得重大进展,实现高度智能化的信息处理。
该实验室将研究语言的心理表征和认知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认知心理学研究概念的形成、学习和分类,以及在大概念样本中进行全面、系统的语义网络研究提供基础;从概念的角度研究语言,把对语言的心理学研究推进一个新阶段;开发中文信息处理系统,实现高度智能化的人工智能信息处理。
社会经济与心理行为研究中心
该中心主要从事与国家需求紧密相关的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经济转型期出现的心理学问题的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用行为科学和心理科学特有的研究方法,探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个体与组织的行为适应的重大理论前沿问题,同时为政府、企业在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行为问题提供咨询和建议。
心理学公用实验室
为了实现资源优化,合理配置,将原来分散在各个课题组的大型仪器和可以公用的设备仪器集中起来,组成心理学公用实验室,作为全所实验研究的技术平台。这些实验室包括:行为观察室、电生理(ERP)实验室、脑功能成像(fMRI)实验室、行为药理实验室、行为生化实验室等。
中国心理科学信息中心
该中心包括管理信息系统(MIS)、图书情报信息系统(心理研究所图书馆和联网的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主要资料数据库和神经科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三大学科研究数据库),以及国际心理学网络会议交流系统。该中心将建设成为亚洲最大的心理科学信息中心,为国内外心理学界的科研工作提供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