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de: 首页 >> 学习专区 >> 第四章 心理的发展
第四章 心理的发展
作者: 教务处 来源: 教务处 日期: 2012-6-25,16:7

第四章 心理的发展


    心理现象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心理现象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心理现象。随着动物种系的演化而逐步发展了心理现象。从动物心理的发生到人的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要深入理解心理现象的实质就必须研究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第一节 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心理现象的发生


     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特性。
    反映特性受物质本身的性质和外界性质的影响。物质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物质运动形式从低级向高级过渡,反映的形式也同样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无生命物质没有心理的反映形式,它的反映形式最简单,只有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反映形式。经过若干亿年的发展过程,地球上才出现了有生命的物质,有生命物质不仅具有物理的、机械的、化学的反映形式,更主要的是出现了全新的高级的反映形式,这就是有生命物质所特有的感应性。感应性是有生命物质对于有生物学意义的影响的反应能力,是生物的一种基本属性。由于有了感应性,生物体才能和周厨环境保持平衡,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得以生存和发展。
    生活条件的变化是制约动物界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为了适应环境,动物的身体结构也在不断地变化,由单细胞动物发展为多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的各组成部分逐步分化,低等动物有接受特定影响的特殊细胞,这些特殊细胞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器官,称为感受器。同时运动器官逐步形成并完善化,神经系统得到相应的发展。在动物有机体日益复杂、各部分日益分化的过程中,感应性也发生分化。随着接受刺激的增多,反应也随之越来越复杂,动物对外界刺激的感应性就更灵敏,更精确,分化程度更高。同时借助神经系统的作用,动物身体的各部分在功能上联合成统一的整体,表现出比感应性更为高级的反应能力。这时动物不仅对有直接生物学意义的外界影响表现出感应性,而且对原先是无关的、没有直接生物学意义的外界影响也能以一定的活动来回答,这是比感应性更为高级的反应能力。例如,蜜蜂根据花的形状能朝花所在的方向飞行,花的形状对蜜蜂来说是花蜜的信号;猛兽能够根据小动物足迹的气味追踪捕获,小动物足迹的气味对猛兽来说是猎物的信号;相反,猛兽的吼声对小动物来说又是危险的信号,小动物可以根据猛兽的吼声逃避猛兽的袭击。
    动物能对信号刺激进行反应,是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联系的。也就是说,花的形状和花蜜,小动物足迹的气味和食物,猛兽的吼声和敌人的来临所引起的神经过程之间建立了暂时联系。暂时联系的建立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本来对有机体没有重要意义的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引起兴奋,同时,曾经起过强化作用的无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皮层的另一区域也引起兴奋,经过不断重复,这两个兴奋中心之间形成了暂时联系,即形成条件反射,这是高级神经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大脑皮层具有神经系统的精细的分析和综合功能,神经系统发展的水平越高,分析综合功能就越强,形成暂时联系的可能性就越大,即使简单的条件反射的形成,也是大脑皮层进行分析和综合活动的结果。在暂时联系基础上对信号刺激进行反应,是动物界在种系演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反应形式。我们说只有当生物体不仅对食物、自卫、繁殖等有直接生物学意义的刺激进行反应,而且还能对信号刺激进行反应时,这就是标志着心理现象的发生。动物和人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具有一定的刻板性质。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是在有机体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它可以随着外界环境和有机体内部状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条件反射包括了无条件反射的成分,心理现象又是在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更高级的反映过程。
    动物的心理现象是与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联系的,因为对信号刺激的反应离不开神经系统的分析综合功能。动物的心理现象是在生物感应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是比感应性更为高级的反映形式。


动物心理发展的基本阶段


    动物心理的发展水平是由动物的生活条件和动物本身的结构决定的,特别是和神经系统的演化有密切的关系。动物在适应外界复杂的生活环境过程中,促进了神经系统及其功能的发展;神经系统的发展能够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这样又促进了动物心理的发展。
  动物心理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阶段。
  1.感觉阶段
  感觉阶段是动物心理演化过程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的动物能够对信号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形成稳定的反应。
    在动物演化过程中,神经细胞首先在腔肠动物,如水螅、水母身上出现,它们的神经系统还处在演化的低级阶段,称为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以泛化的方式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对信号刺激还不能形成稳定的反应,因此腔肠一类动物的反应形式主要属于感应性阶段,没有达到感觉阶段。发展到环节动物,如蚯蚓,已经有了一条简单的索状中枢神经系统,并出现了脑神经节。蚯蚓能对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建立稳定的条件反射,它们的反应形式达到感觉阶段。
    节足动物,如蜜蜂、蜘蛛等,活动范围比较广,受到环境影响的因素就更多了。已经初步形成较为高级的中枢神经系统但仍然只能对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发生反应,它们的心理反映形式处在感觉阶段。
    2.知觉阶段
    灵长类以下的脊椎动物在各种环境中生活,接受多种刺激,神经系统更加集中和完善,能对刺激物的各种属性综合地进行反应。在脊椎动物的脊椎骨中已经有了空心的背神经管,并出现了脑。发展水平比较高的脊椎动物的大脑皮层也比较发达。脊椎动物又具有比较完善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它们的行为就更为灵活和多样化。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很广阔,有的在水中游泳,有的会爬行,有的在高空飞翔,有的跑得很快,有的能攀树,在复杂的生活条件的影响下,它们的反映形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知觉阶段。
    低等脊椎动物象鱼类,在水中生活,鱼脑的体积比较小,它们有多种感觉,象味觉、嗅觉、触觉、听觉、视觉、温度觉和振动觉。凶猛的鱼类在捕获猎物时能根据刺激物的各种属性联合起来进行反应,但是本能行为在它们的活动中仍然占主要的地位。两栖类动物由于逐渐过渡到陆地生活,要适应比较复杂的生活环境,它们的大脑开始分成两半球,并出现原脑皮,它们的远距离视觉比鱼发达,在捕捉猎物时,能区分物体的运动和形状。爬行类动物主要在陆地上生活,神经系统中出现了大脑皮层,初步具有了较为高级的分析综合能力。实验证明,经过训练,爬行动物能够辨别装食物的盘子和饲养人员。爬行类动物进一步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支发展为鸟类,一支发展为哺乳类。鸟类的活动范围相当辽阔,大脑的结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视丘和小脑尤为发达,这与视觉的发展和飞翔活动有关。鸟类的颜色视觉也发展起来,能够辨别颜色,辨别物体的形状和运动方向,选择适当的材料建筑精美的巢穴。某些鸟类表现出具有学习的能力。哺乳类动物的种类很多,生活条件也多样化,大脑皮层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行为灵活准确,知觉更加完善,能够对各种刺激进行精细的分析和综合,也就是说哺乳动物能够对某种对象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地反映,例如,狗能够根据声音、衣服的气味认出它的主人。
  3.思惟的萌芽阶段
  哺乳动物演化到灵长类的类人猿,它们的反映活动达到动物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类人猿不仅有多种感觉、知觉以及各种情绪反应,而且能根据已感知过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进入思惟的萌芽阶段。
    类人猿的脑在重量上,外形上以及细微结构上都接近于人脑。猿脑和人脑在形态结构上有近400处共同点,所以猿脑的分析综合功能已经相当发达,神经过程的强度比其它动物高,灵活性也比较大,在形成条件反射方面,在对复杂刺激物作整体反映方面,在形成复杂运动反应和改变反应方式方面都比其它动物容易得多,在内容上也丰富得多。
    为了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索取食物维持生活,猿猴的探究反射高度发展,能够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和空间关系,能够把刺激物的各种属性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区分出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食物味美,并且还会对食物进行一定的加工。
    实验证明,黑猩猩能够把木箱子重叠起来爬上去取吊在天花板上的水果。如果把桔子放在细管子里,黑猩猩会用小棒把桔子从管子里推出来。它们不仅会利用现成的工具,有时还会对工具进行某些“加工”,变成当前适用的工具。例如;黑猩猩能够选择合适的树枝插到白蚁穴以捕取白蚁为食。如果树枝太长,它会根据需要折成合适的长度,如果有侧枝妨碍树枝插入蚁穴,它还会折掉侧枝。但是黑猩猩对工具的使用仅仅是为了眼前的需要,一旦得到了满足,树枝对它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人们从来没见到过黑猩猩会保存工具。有人训练了猴子用桶里的水把在食物前面的火浇灭,猴子学会了灭火,如果把桶拿到一边去,把食物放到水边的木排上,猴子仍然用那一边的桶里的水来灭火,而不用近在身旁的水,因为猴子没有水的一般概念,没有桶里的水能灭火的表象。
    类人猿的发音器官与人类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不能讲人类的语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经过训练的黑猩猩,能够用手势和符号语言和人交谈,例如,对10个月的雌性黑猩猩用美国聋哑人的手势语训练了四年,学会了160个手势词,并且还会把学会的手势词用到其它的场合。例如,在具体情景下学会了“开门”的“开”字,它能把“开”字用到“开冰箱”“开抽屉”“开箱子”等场合,这说明类人猿具有语言的萌芽,智力水平已经相当高,有抽象概括和一定的推理能力,但是它们的这种能力离不开当前体内外环境刺激的需要,还不能进行从概念到概念的思惟。因此类人猿的智力活动是人类思惟的萌芽,是一种具体的、动作的思惟。


    第二节  人类意识的产生


一、劳动在人类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人类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人类意识使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的心理。人类意识的存在,使人的行动具有自觉性、日的性与能动性。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科学地论证了从猿到人的历史过程,指出人类所以能从动物界分化出来,是劳动的结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劳动造成了人类与动物生理和心理上的根本区别,劳动不但完善了人类的身体组织结构,而且是人类心理发展和意识产生的重要条件。
    人是从古猿进化来的,大约在三千万年以前,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里,曾经生活着一种古猿,这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在漫长的适应树栖生活的过程中,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被迫由树栖生活变为地面生活,食物的来源增多了,活动的范围广了,前肢必须承担更多的活动,造成了前肢和后肢功能的进一步分化。前肢逐渐变成抓握和操纵物体的器官,后肢变成行动的器官,起着支持身体的作用,逐渐形成用两足直立行走,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奠定了向人类发展的基础。
    手是劳动的器官,也是劳动的产物,在漫长的世代相传的劳动中,古猿的前肢逐渐发展成为人的手,在操作活动中手又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逐步完善。手接受各种刺激,产生各种感觉,手在操纵物体的同时认识了物体的特性,因此手也是认识物体的器官。由于直立行走使视觉和听觉器官接受的信息增多了,从而影响了整个机体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脑的进化。
    由于直立行走,使人类祖先的口腔、鼻腔、咽喉形成直角,呼吸道增长,发音器官的活动更为灵活,并在大脑皮层出现了言语功能区。这些都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劳动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特征,一个是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另一个是劳动的社会集体性。人类意识的产生是和劳动的这两个特征密切相关的。人类的劳动活动和动物的本能的生物学活动不同,有些动物看起来好象也会使用“工具”,例如,类人猿能够利用外界物体当“工具”,在必要时还会对“工具”进行某种“加工”;海獭会用石头敲碎蚌壳或海胆壳取得肉食;猴子能用石块打破核桃取桃仁吃。动物的这些活动与人类的劳动活动不同,动物不能脱离自己的需要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类人猿好象会对“工具”进行某些“加工”,会把两根短棒接成长棒,但是它们不能认识棒的长度和距离的关系,它们对“工具”的“加工”活动不具有意识的成分,它们不能队识]具的性质和功能,更不可能制造出新的工具,它们的活动只是在满足眼前需要时才发生。人类的劳动是使用工具对自然的自觉改造过程。人类的祖先在长期共同劳动中,使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认识了物体的属性,物体和自已的关系以及物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了自己,能够根据劳动的任务和材料调节自己的力量,在劳动中形成了自我意识,这是产生人的意识的关键的~步。
    劳动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劳动的社会集体性只有通过集体的劳动,根据集体成员的共同经验才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在集体的劳动中学会使用别人创造的工具,并且提高了制造工具的技能,劳动的经验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社会集体的劳动促进了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在集体的劳动中,每个人的活动要服从集体的需要,彼此进行协同活动。在集体劳动中,各成员必须认识集体劳动的共同目的和个人活动的直接目的,个人的活动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这就使人类的劳动区别于动物的活动,而促进了人类意识的产生。
    随着劳动的产生和劳动方式的发展,把以本能为基础的自然群体,逐步改造成为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这是人类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语言在人类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交际工具。语言是由词汇(包括形、音义)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
    人们生活在社会集体中,从事集体劳动,彼此间必然有话要说,劳动过程中要进行分工,彼此要交流劳动的知识和技能,语言是进行交际的必要手段。直立行走使人体结构发生变化,为语言的产生提供物质基础。语言和言语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动物有时也用某些声音信号进行交际,例如,许多动物在受到外界或身体内部某些刺激作用时,也会用声音来进行反应,这种声音反应又成为一种客观的刺激物,能够引起其它动物的某种反应。声音反应对动物的生存是有重要意义的,可以引起其它动物的适宜行为,获得食物或逃避危险。鸡雏听到母鸡的某种声音就会奔向母鸡,彼此竞食;当听到母鸡的另外一种声音,则会立刻趋伏在母鸡的翼下,隐藏起来。动物的声音以及它们对声音所引起的反应都是无条件反射或者是对第一信号系统刺激物的条件反射,是一种与生具来的本能反应。人的语言与此不同,因为词能概括,词能够把具体的实物列入概念之中,使人们借助词进行抽象思惟。抽象思惟是意识的核心。当人们说出或者想到某个词的时候,这个词就标志着社会集体成员所共同了解的某一类现象。人们用语言来标志某种确定的事物或现象,用语言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因此人类的语言不同于动物的声音反应。
    人类祖先能够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人类自我意识和意识的产生是和语言分不开的。人们要进行抽象思惟,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必须借助语言才能实现,通过语言获得间接的知识和经验。
    人的意识是个体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综合,社会集体经验制约着个体的反映活动;而个体的反映,又丰富着社会集体的经验,成为社会经验的一部分,就这样,使人的认识范围不断地扩大。
    综上所述,意识是人类祖先在劳动和劳动中彼此间的社会性联系的发展过程中,和语言一起产生的,从动物发展到人类,从动物的脑演化成人类的脑,逐步产生了人类的意识。意识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自然历史发展的结果,同时它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又是一种社会现象。


第三节   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一、先天和后天


  1.遗传基因与先天素质
  任何有机体的生命都是从单细胞开始的,身体的生长和功能作用都是在细胞水平上产生的。所有正常的人体细胞都有46个染色体,染色体分成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即x及Y染色体,除性染色体以外,每一对中的两个染色体的大小及形状都一样。一个人如果有22对常染色体及两个x染色体,那他在生物学上就是女性,而有22对常染色体及一个x和一个Y染色体的人,在生物学上就是男性。女性细胞有22对常染色体及一对xx性染色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通过减数分裂所产生的都是包括22个常染色体及一个x性染色俸的卵子。由于男性细胞除22对常染色体外,还包括一对xY性染色体,因此精子就分成两类:一类带有22个常染色体及一个x性染色体,另一类带有22个常染色体及一个Y性染色体。如果一个带x性染色体的精子和卵子结合,产生雌性后代,若与卵子结合的精子带Y性染色体,则后代为雄性,因此正是精子决定了后代的性别,如下所示:
    卵子+精子=新个体;22十x+22+x=44+xx=雌性22+x+22+Y=44+XY=雄性
    由于已知半数精子含x染色体,半数含Y染色体,因此有一半婴儿是男性的。但在世界实际人口中,妇女略多于男子,这是由于胎儿和婴儿期男性死亡率较高,而女性的平均寿命又比男性高,但是世界上自然生态基本上是平衡的。至今还无法控制胎儿的性别,但是根据胎心跳动的次数和母亲唾液的成分可以预测胎儿的性别。
    人类的个体发展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精细胞和卵细胞的结合就是受精的作用,形成一个受精卵,受精卵是生命的胚芽,在母体内靠母体的营养经过大约280天的时间成长为一个新生儿。遗传特征是由染色体的结合方式决定的,受孕时存在着以百万亿次计的不同遗传组合的可能性,每种组合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一种不同的生物学基础,因此人的遗传因素是相当复杂的。
    受孕的单个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变成能适应于宫外生存的复杂个体。在进行第一次分裂时,形成一个新个体,一般就是单胎,如果受精卵第一次分裂时,受到了异常的刺激,两个新细胞独立并各自进行分裂,这样就形成两个个体,即双胎,他们是同卵双生,两个胎儿在同一个胎盘内,性别相同,他们所获得的遗传信息也完全相同。在卵巢内如果有两个卵细胞同时成熟,这两个卵细胞又分别和两个精子结合,两个新细胞又各自进行分裂,就会形成两个个体,他们是异卵双生,两个胎儿可能是同一性别,但也可能是异性,所获得的遗传信息不完全相同,他们的相似程度只相当于一般的兄弟姊妹,而不同于同卵双生。
    精子和卵子结合时,有时会出现异常情况。例如,第2l对染色体不知什么原因会发生畸变,结果出现三个而不是正常的一对染色体的情况,这种情况生下的婴儿是低能的,一般称为先天愚,这种孩子往往是头大,个子不高,肥胖,有时也称为大头症。先天愚出现的机率为九百分之一,发生在40岁以上的高龄产妇的比率较高。另外第23对染色体也会出现异常,只有单一的染色体,如果只有母方的染色体,为女婴,这种孩子的性器官一般发育不全。第23对染色体如果是三个染色体,为xxY型的是男婴,这种孩子具有女性的一些特征,并且智力落后;但有时也可能为xYY型的三个染色体,这种男孩性成熟较早,并且不能控制自己的性行为。染色体的系统排列对那些寻求遗传缺陷可能原因的遗传学家是非常宝贵的。
    我们把染色体的结合,实际上也就是DNA的结合称为基因型,指的是一个细胞或有机体的全部遗传物质,或从其中选出来的一部分。基因型(又称遗传型)是生物体一切遗传基础的总和,是人眼看不到的东两。表型是根据生物所具有的某些可见的身体特征,例如,父亲少白头,儿子也可能少白头,皮肤和眼球的颜色可能和双亲某一方的一样,这些都是表型。双亲的特性对孩子肯定有影响,然而有时在一代人身上不会完全表现出来,会发生在几代以后,在动物界经常会观察到这种情况。表型是所有性状的总和,是人眼可以观察到的,它是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们已经知道遗传物质的载体是染色体,遗传物质是DNA(基因),它们的变异会引起遗传疾病。许多遗传病都是由于基因的突变和染色体异常而造成的。染色体的异常由于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少或增加或是染色体某一节段的短缺或易位。唐氏综合症是常见的染色体先天缺陷,又称先天愚型,一种伸舌样白痴,它以身体和智力的迟钝为特征。这是由于第2l号常染色体上的偏差所引起的。
    遗传基因无疑对儿童先天素质是有重要作用,但是儿童的先天素质并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的内环境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结果。孕妇的营养、孕妇的疾病、药物、幅射及孕妇的情绪,都会对胎儿的成长产生明显影响。据国外一些研究表明,母亲在妊娠初期营养不良,胎儿受害很大,如果六个月前的胎儿营养不良,成为智力落后的可能性很大。母亲的健康对胎儿的影响也很大,某些病毒,例如,受到风疹病毒感染的胎儿,容易产生先天性缺陷的可能性占三分之一。有可能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心脏缺陷和发育迟缓。幅射会引起基因突变,染色体破坏,如果孕妇受了x射线照射,就会使孩子出现小头畸形,智力缺陷、腭裂、失明、生殖器畸变等。
    先天素质的优劣会明显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及特点。据有关研究表明,呆傻儿童百分之五十以上是先天因素造成的。因而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2.本能、环境与成熟
  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并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不学就会的能力称之为“本能”。如鸟筑巢、蜂酿蜜、母亲哺育后代、见危险就逃避等。本能行为在动物界比较多。对于人类,除婴儿外,纯粹的本能已不多。
    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对本能行为的发展有着明显影响。心理学家瑞森(A.H-Riesen)的感觉剥夺实验,说明本能行为的发展需要早期经验。他把刚刚出生的猴子放在黑箱子中饲养,剥夺了各种外界的感觉刺激,三个月以后和在正常环境中生活的猴子对比,由于缺乏早期经验,这些在黑箱子中生活的猴子在视觉方面很不正常。如果把黑箱子里的幼猴放出以后,经过l一2周的学习,他们又会和在正常条件下饲养的猴子一样。如果剥夺早期经验的时间超过8—9个月,那时将会出现不可逆转的后果。
    学习对本能遗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由学习所获得的特性能不能遗传呢?实验证明个体差异既依赖于遗传,也依赖于后天环境。例如,用老鼠做迷津实验,选用两组老鼠,一组学得快,一组笨一些,学得慢,然后把聪明的,学得快的进行交配,笨的与笨的进行交配,这样做十几代以后再来比较两组的学习情况,如果把两组都放在单调的环境中,两组老鼠的学习效果都差,如果把两组老鼠都放在正常环境中就会发现,聪明组的老鼠学习效果好得多了。如果把两组老鼠都放在极丰富的环境中,例如,在箱子里放置楼梯,跑轮,让它们更好地活动,更多的交往,那么,这时两组老鼠的学习效果都很好。本实验说明,在生物体的成长过程中,环境因素是相当重要的。人类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的变革,人际关系的变化,都会影响人的心理的发展。
    不同物种和不同个体成熟的速度是不同的。发展水平越低级的动物成熟的越快,越高级的动物成熟的越慢。有些动物刚刚出生动作能力发展得就很好,会走路并能自由行动。人的成熟是很慢的,人类新生儿动作的随意性很低,出生后的前半年,首先发展的是感觉能力,手的动作和直立行走能力发展的都很慢,人的心理发展成熟一般要到16岁。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也正是因为人的成熟时间长,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在成熟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
    每个个体成熟时间的长短也有一定的差异,例如,一般认为女孩的语言和阅读能力比男孩成熟的早,所以在小学阶段女学生的成绩往往比男学生的好,但是男孩的视觉空间定向能力却比女孩成熟的早。
    人的成熟和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美国印地安人的小孩,一生下来就包扎得很紧,由于身体受束缚的时间较长,一般比白人小孩学会走路的时间要晚一些。心理学家的一些研究证明,丰富的环境刺激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把参加实验的儿童分成两组,一组在色彩丰富的环境刺激中生活,三个半月的婴儿手眼协调动作发展得很好;另一组在单调的环境中生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发展得比较慢。又例如,小孩子一般都是先学会爬,然后才能学会走路,如果母亲经常给孩子翻身,让孩子的腹部朝下,能够促进孩子学爬和学会走路。国外对在孤儿院的孩子所进行的某些研究也说明,缺乏早期环境刺激的孩子往往会智力落后。
    在儿童早期情绪发展方面,环境的影响也是相当重要的。现在特别提倡新生儿要用母乳喂养,在母乳中确实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够增强婴儿的抵抗能力,使婴。儿的身体能健康的成长。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婴儿吃母亲的奶水,经常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中,享受着母亲身体的特有的气味,这些动作能够满足母亲和儿女之间的某种感情的需要,对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环境刺激。观察表明,如果儿童在家庭中和母亲的关系很亲密,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历史背景都是不同的,对儿童教育要求也不一样。人的一生中,16岁以前都是学习期,比任何动物的成熟期都长,因此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成人和社会照顾的时间也最长。人在16年的学习过程中,环境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对孩子的要求也不相同。在我们国家的幼儿园和学校的教育中强调集体主义,团结友爱;而西方有些国家则强调个人奋斗,互相竞争;我们认为赡养老人是儿女的责任,而在国外却提倡独立谋生。那么学习和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行为主义是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否定遗传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看不到儿童的能动性。目前国外有一些研究又特别强调遗传的作用,他们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因素决定的。
    以上一些事实都说明遗传因素在人的心理的发展中确实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遗传决定论者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的智力品质,在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被决定了,这又走上了极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在我们的某些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头脑中也存在一些偏见,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特别是当儿童的错误行为出现反复时,有时会轻率地归罪于儿童的遗传因素,从而放弃对儿童的再教育。
    各种心理现象是遗传素质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的表现,是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受某种环境的影响,声带结构适合于歌唱,听觉器官也很灵敏的孩子,如果没有音乐环境的熏陶和专门的训练,也可能会失去成为声乐家的机会。所以说机体的生长和成熟只是为心理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环境的影响使儿童心理发展的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作为教育一作者应该充分相信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凶为人的行为不仅受神经系统的生来特性所制约,而更重要的是决定于个体已经受到的和正在受到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出生时身体各器官都很健全的儿童,出生后如果不与人类社会接触,这种孩子就可能不会说话,甚至不能形成人的心理,所谓的“狼孩”就是一个例子。看来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和一般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不完全相同,因为教育是对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一个口语模仿能力很强的孩子,如果再通过外语的系统训练,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外语工作者。
    近年来,人们已普遍地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r发展的最后潜在的可能性,而环境则决定着这种潜在可能性会发展到何种程度。拥有某种基因,并不保证一定就会具有某种特性,而只是有了这种可能性。基因必须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才能形成某种特性。


三、心理的毕生发展


    在人的整个一生中,从妊娠到死亡的全部过程都是在发展的,人的心理的发展是多方向的,有的心理能力发展的很早,减退的也早;有的心理能力发展的晚,衰退的也晚;有的心理能力稳定,很少变化;有的心理能力发展很快,可以说在同一时期内,不同的心理能力可以处在不同的发展方向上。
    近年来在美国和德国心理学的研究中兴起了一个新的方向,叫做毕生发展心理学。毕生发展的观点强调在个体行为的变化中,从受精卵形成胚胎,新生儿的诞生,个体的成长,直到死亡,发展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也就是说行为的发展变化在从胚胎到死亡,一生中的任何时候都存在着,如图4-l所示。这是豪恩(JLHoHl)和卡特尔(R-B_cattell)的液态和晶态智力的理论,它是用心理测量的方法得出的关于毕生的智力随年龄发展的规律。他们认为液态智力是信息处理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象对关系的认知,推理能力,思维的集中等等;晶态智力是由一定的文化决定的认识活动,是长期学习的结果。液态和晶态智力都随人的发展而产生,但是在人的一生中,两种智力发展的方向是不同的。开始部分两
种智力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它们都随着实际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直到成年为止,其后平均趋势就不同了,在成年和老年的大部分时间中,晶态智力仍然继续增加,不过比童年期速度慢了一些,并且可能会达到一个高峰。与此相反,液态智力在成年中期就出现了衰退的迹象。

    图4一l  品态和液态智力的发展过程


    毕生发展的观点强调在生命的任何时期都会出现发展的变化。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在成年早期就达到成熟状态,以后再变化就是衰退或老化,而不是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家并不否认生物学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是特别强调在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形式。他们认为发展是多元系统的变化模式。在一生的发展中各种行为变化过程的开始、持续、结束以及它们的发展方向和可塑性都各不相同,不是所有的发展变化都与自然年龄有关。开始的方向也不一定总是渐进的,某种行为的变化并不一定都延续一生,新的行为变化在人的一生中的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有一些是过去过程的继续,有一些是年龄阶段特有的特性,在某一年龄阶段某些特殊特性可能发展起来,另外一些特性则可能衰退下去。例如,在童年期,儿童的合作性和语言理解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但是象某些不能自制的能力(遗尿),吸大姆指等等,这些方面则相对地衰退了。
    发展过程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一种是年龄的影响,也就是个体发育和成熟的影响,其中包括年龄、家庭、学校教育、职业。年龄的影响在儿童期和老年期比较明显,因此在研究儿童时要特别重视成熟和社会化的问题。另一种是历史的影响,也就是进化的影响,对一代人的多数成员是以相似的方式起作用的,例如,经济萧条、战争、传染病、社会变动。历史的影响在青年期和成年早期比较明显,因为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家庭、事业和生活方式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时期,因此在研究成年人时要重视历史的影响。第三种是非寻常生活经历的影响,象职业的变更、退休、家庭破裂、亲人死亡等其它精神刺激,依据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形式和持续的久暂而对人的发展产生各种影响。非寻常生活经历对人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增大,因为遗传的作用是随着年龄而下降的,这就突出了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在成年期和老年前期发展的多元性加强,个体差异比儿童期也明显。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决定了一个人一生发展的规律和个别差异。
    华生发展心理学强调发展的连续性、多元性,把人的一生看成是一个整体..从一生发展的角度,把各年龄阶段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理解各阶段的特点,也能更好的了解一生发展的全过程。


    思考题


1.劳动和语言在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2.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你对心理毕生发展观点的看法

 

 

相关图片
责任编辑: weiwei0315 文章录入: weiwei0315 [评论]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简介联系我们zkyxlx@sina.comzkyxlx@163.com汇款方式网站地图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