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de: 首页 >> 学习专区 >> 第五章 感觉
第五章 感觉
作者: 教务处 来源: 教务处 日期: 2012-6-26,17:52

第五章  感觉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就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在脑中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例如,我们见到颜色、听到声音、闻到气味.用手触摸东西时,感觉到是冷的、热的、硬的、软的等,这都是感觉现象。我们不仅感觉外界的事物,而且还可以感觉到自己内部器官的状态——疼痛、饥锇等。
  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我们要认识世界,和外界保持接触和联系首先要通过感觉。
    感觉虽然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通过感觉我们才能获得外界的各种信息。感觉是我们感性认识的初步阶段。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思惟、情绪、意志等,都是在通过感觉获得的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感觉的生理基础
    各种感觉的产生都是由相应的感觉器官实现的。感觉器官接受来自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它是一种解剖生理装置。每种感
觉器官(如视、听、触等)都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外周部分(感受器),
它是把外界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过程的转换器;2.神经传导部分,这是把外周部分与大脑中枢部分联系起来的神经通道;3.大脑的终端部分,在这里产生感觉(图5-1)。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将从感受器到大脑皮质终端的一连串结构称为分析器。因此,感觉的产生除了外界的刺激作用外(如光波、声波、压力等)还需要有与接受刺激相应的感觉器官的存在。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而引起神经冲动,这种神经冲动沿着感觉神经(传人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
位,而产生感觉。应答性反应则沿着传出神经传递到有关部位。感觉总是与应答性反应联系在一起,应答性反应通常由有关的效应器官表现也来。这些器官包括肌肉和腺体(有外分泌和内分泌),它们都受运动神经的支配。

    图5—1分析器结构模式图


      为了产生感觉,整个分析器必须作为一个整体而起作用。把外部刺激作用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再把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产生感觉及应答性动作。从接受刺激到产生应答性动作的这一段时间叫做潜伏期。各种感觉的潜伏期是不同的。例如,听觉的潜伏期是120毫秒,视觉的潜伏期是150毫秒,痛觉的潜伏期是370毫秒。分析器的三个部分的共同活动实现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第二节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一、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它是以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刺激,但并不是任何刺激都能引起感觉。有的刺激没有达到刺激阈限值就引不起感觉。例如,我们感觉不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因为它实在太轻了,引不起重量感觉。我们也听不见远处的手表的滴嗒声,因为声音强度不够。要引起感觉,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量,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低于感觉阙限的刺激,我们是感觉不到的。刺激阂限值低,就表示感受性高,说明感觉能力强。感受性是指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两者成反比关系。如果我们用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阂限,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便可用
下式表示:
    E=1/R 
    强度很弱的刺激,即所谓阈限下刺激,不能引起感觉,这类刺激的信号是不能传到大脑皮层的。皮层在每一时刻只接受一些具有重大生活意义的冲动,而抑制其它的冲动。这种情况在生物学上是有意义的,不然的话,来自我们周围世界的各式各样的大量刺激,都要为大脑两半球皮层同时接受,那么这个有机体将会
刺激过载,生活不堪设想,必然会导致死亡。
    各个分析器的感受性是不同的。人的一个嗅细胞对于相应气味的阈限只要8个分子,然而要引起味觉要比嗅觉高25,000倍
个分子,否则就不产生味觉。人的视分析器的感受性特别高。例如,在空气完全透明的情况下,人能看见一公里远处4分之一的烛光。
    感觉阈限可因刺激物的性质和机体的状况而不同。绝对感受性在人的一生中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儿童时期感受性发展很快,至青年期达到了高水平。一般来说,老年人的感受性都表现下降的趋势。
二、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如果我们把100克的重量放在手上,然后再加上l克,任何人也感觉不出重量的增加,要感觉出重量的改变,必须起码增加3克或更多。这种觉察出两个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觉阈限,也叫最小可觉差,即J.N.D(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E.H.Webei)是第一个系统地对感觉差别阈限进行研究的人。1846年他发表了对举起重量的J_N_D的研究结果,发现100克重量要至少增加3克才会感觉到重量有变化,而200克的重量则最少增加6克才会觉得重量有变化。这个现象被称为韦伯定律。如果以I表示最初刺激物的强度,△I是刺激物的增加量,△I/I 则是一个常数(又称韦伯分数)。用数学公式表示则为 △I/I =K。 根据韦伯公式计算: 3/100=6/200= 0.03。o.03这一韦伯分数告诉我们,必须在原初重的基础上再增加它的3%,才能觉察出它的重量有变化。韦伯分数越小,就表示其感受性越高。
    对于不同刺激来说,韦伯分数(K值)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各种感觉的差别阈限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差别很大。表5—1的数
据是根据许多研究者得出的结果。这些韦伯分数是在最良好的判断条件下所得到的最小数值。

表 5-1  不同感觉的最小韦伯分数

--------------------------------------------------------------------------------

高音(在2,000赫时)…………………………………………0.003=1/333

重压(在400克时)……………………………………………0.0013=1/77

视觉明度(在1,000光量时)………………………………………0.016=1/62

举重(在300克时)……………………………………………………0.019=1/53

响度(在1,000赫,100分贝时)………………………………………0.088=1/11

橡皮气味(在200嗅单位时)………………………………………0.104=1/10

皮肤压觉(在平方毫米5克重时)………………………………………0.136=1/7

咸味(在每升3毫摩尔时)………………………………………0.200=1/5


    根据一些研究材料表明,韦伯定律只是在刺激中等强度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例如,对于视觉明度来说,在中等强度时,韦伯分数为0.0l。如果光刺激十分弱时,比值为1;而当光刺激极强时,则为O.067。因此,在现刺激很弱,接近绝对阈限或刺激很强时,韦伯定律的规律性就不适合了。
    1860年,费希纳(G.H.Fechncr)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假定。这个假定是,刚刚可以觉察出来的刺激物的增加量(差别阈限值)是感觉的单位。费希纳运用积分运算,获得如下公式:
  E=Klog I+C
  式中E为感觉
    I为刺激强度
    K,c为常数
    也就是说,感觉的大小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这意味着,
刺激强度增加10倍,感觉强度才增加1倍。前者是按几何级数递增的,而后者是按算术级数递增的。但是同现实情况比较,费希纳定律也只是对中等强度来说才是正确的。


第三节    感觉的种类


  我们要认识周围世界以及同外界保持接触和联系首先要通过感觉。人们通过各种不同感觉器官来获得外界的各种信息。根据感觉的性质可以把感觉分成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的属性。属于这类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位置和运动及内脏不同状态的感觉。属于这类感觉的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等。
一、视觉
  眼睛是视觉的器官。眼睛的结构是很复杂的。它具有较完善的光学系统以及各种使眼睛转动并调节光学装置的肌肉组织。从眼睛的构造来看,它的光路系统是由这几部分来完成的:角膜、水样液、虹膜和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图5—2)。光线通过角膜进入眼球,经过水样液,再经过虹膜。虹膜上的瞳孔随着光线的强度变化其口径的大小(从2毫米至8毫米),起着象照相机光圈一样的作用,然后光线通过晶体和玻璃体而到达视网膜。晶状体和玻璃体都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使在视网膜上得到清晰的象。

     图5—2人类眼球的断面图。(Judd和Wyszccki,1963)
    人的视网膜中共有1亿3千万个杆体细胞和7百万个左右锥体细胞,这是两种类型的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特别是中央凹的部位。而杆体细胞则多分布在较边缘部分。杆体细胞是暗视器官,对弱光反应灵敏,但它不能感受颜色,对精细的辨别也没有甚么贡献。锥体细胞是明视觉器官,它不仅能感光(在强光下发生作用),并且能产生色觉,辨别细节(图5—3)。

 


                              图5-3
1-棒体细胞(视网膜感光体)   2一锥体细胞(视网膜感色体)

    光作用于眼睛而引起视觉。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380纳米(nm)到780纳米的电磁波,这是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光波在极其宽广的电磁波范围中只占很少部分(图5.4)。


                    图5—4电磁波与可见光谱
    根据视感觉的不同现象,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非彩色视觉(无彩色),它包括黑色、白色和其间所有不同程度的灰色;一是彩色视觉(有彩色),除黑、白、灰以外的一切颜色,如红、绿、蓝、黄等光谱上的不同波长在视觉上表现为各种颜色的色调,如红、橙、黄、绿、蓝、紫等。要确切地说清楚某一种颜色,必须考虑到颜色的三个特性,即色调、饱和度和明度,这三者在视觉中组成一个统一的总效果。
    色调是指在物体反射的光线中以哪种波长占优势来决定的,不同的波长产生不同的色调感觉(表5—2),色调是彩色最重要的特征,它是决定颜色本质的基本特征。饱和度是指一种颜色的鲜明程度,即某种颜色和明度相同的灰色的差别程度。如果彩色饱和度高的话,那就是说这个物体是深色,例如,深红、深绿等等。因此饱和度也是颜色色调的表现程度。在物体反射光的组成中,白色光愈少,则它的色彩饱和度愈大。在颜色中加上白色或灰色愈多,其饱和度就愈小。一般来说,在中等明度下(即中等的反射率)颜色的饱和度是最大的。当把某一种颜色渗入灰或白或黑到一定程度时,这个颜色在眼睛看来就失去了彩色感觉,而成为黑白系列了。明度是指刺激物的强度作用于眼睛所发生的效应,它的大小是由物体反射系数来决定的,反射系数愈大则这个物体明度愈大,反之愈小。
    表5-2光谱颜色波长和范围
色调    波长(nm)       范围(nm)
红         700            640—7 50
橙         620             600—640
黄         580             550—600
绿        51 0             480—550
蓝        470               450-- 480
紫        420              400-- 450
    色调、明度和饱和度是颜色的三个基本特性。无彩色则只有明度的差别,而没有色调和饱和度这两个特性。
    我们见到的单纯的一种波长的光是很少的,只有在实验室的条件下通过单色仪出来的光束才能见到。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都是含有不同波长的混合光。从牛顿时代开始,人们就研究颜色混合并企图找出说明颜色}昆合的规律,现已确定的主要有如下三条:
    补色律: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同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和灰色的颜色,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例如,黄色和蓝色,红色和青绿色,绿色和青色等,都是一对对的互补色。
    中间色律:混合两种非补色时便产生一种新的混合色或者介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例如将红色与黄色混合便可得到介乎它们
之间的橙色。如果混合红与绿,按混合比例不同,可以得到介乎它们之间的橙、黄、黄绿等各种色调。
  代替律:不同颜色混合后产生相同的颜色可以彼此相互代替。代替律表明,只要在感觉上颜色是相似的,便可以相互代替而得到同样的视觉效果,尽管它们二者的光谱成分是不一样的。例如:
    A+B=C
    假如x+y=B
    则A+(X+y)=c
    根据这个定律,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颜色混合,进行代数式的相加和相减而得出所需要的各种颜色。
    已经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正常的颜色视觉,有些人存在色觉缺陷。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色弱患者虽然能够区分光谱上的各种主要颜色,但对颜色的感受性降低,表现为对光谱的红色和绿色区的颜色分辨能力较差。色盲又分为两类:部分色盲和全色盲。部分色盲包括红一绿盲和蓝一黄色盲。红一绿色盲比较常见,他们不能区分红色和绿色,把光谱上所有的红、橙、黄、绿部分都看成是黄色,而把青蓝紫的各部分都看成蓝色。黄一蓝色盲的人把整个光谱看成是红和绿两种颜色。全色盲的人不能看见任何颜色,他们把一切物体都看成灰色和白色。全色盲的人是罕见的。
    色盲的发现是在1794年,应归功于英国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fJ0hn DaIton)。他本人就是色盲者,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了这种色盲情况。色盲常常是先天的,然而也有后天获得的。先天的色盲是遗传的,目前尚无法医治。根据有关研究的报道,大约有8%的男孩和0-5%的女孩有某种程度的红一绿色盲或色弱。色盲的遗传通常是由父亲通过女儿遗传到外孙。后天性色盲往往是
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例如视网膜疾病,视神经障碍,脑损伤全身的中毒性疾病,包括维生素的缺乏等。
二、听觉
    耳是听觉器官,它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这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外耳包括耳翼即通常称为耳朵的软骨结构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和一条通向咽部的咽鼓管等。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内耳中和听觉有关的是耳蜗。听觉的受纳器细胞就位于耳蜗内。图5—5是听觉器官结构模
式图。外耳、中耳和内耳有着不同的作用。外耳收集声音刺激,中耳将声音的振动传递到内耳,内耳的受纳器细胞(科蒂氏器)将机械性的声能转换为神经能,传导到听觉皮质中枢,引起听觉。在人类,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振动频率为16—20,000周/秒(赫)的声波为听觉的适宜物理刺激物。听觉有音高、响度和音色的区别。这主要是由声波的频率、振幅和波形这三个基本物理特性来决定的。

               图5—5耳的构造

     音高(pitch)是指我们听到的音调的高低,它主要是由声波的振动频率所决定。声波的频率用每秒的振动次数,即用赫来表示。声波的振动频率越大,我们昕到的音调也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图5—6是不同音高的音的曲线。“2”所表示的音比“1”所表示的音高10倍,因为它的振动次数比“r所表示的次数大10倍。响度floudness)是指我们听到的声音的强弱,也叫音强,它主要由声波的振幅所决定。声波的振幅(amplitude)就是声波的压力,在图中以波的高度表示。振幅越大,声音的强度也就越大。响度的单位是分贝(dB)。图5—7是音高相同而强度不同的音的曲线。“2”所表示的音比“l”表示的音较强。

 


 
                            图5—6不同音高的晋
    音色(timbre)是声音纯度的计量。它是由声波的波形所决定的。例如,胡琴和小提琴的音,即使它们的音斋和音强都相同,但我们总感到这两种音是不同的,这是音色上的差别。

                          图5—7不同音强的音

    纯音是最简单的声波,它是单一的正弦曲线形式的振动(图5—8A)。我们可以用音频发生器和音叉发出纯音。不同频率和振幅的纯音混合出来的声音叫复合音。平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大都是复合音。


                  图5一8声波的频率、振幅及波形
               A.纯音的正弦振动;
               B.一种管风琴的乐音,是周期性的复合音;
               C.铃声,为不规则的声波,且无周期性。
    全部声音也可按波形和振幅是否有周期性而分成两类:即乐音和噪音。乐音是周期性的声波振动(图5—8B)。噪音是不规则的声波振动,且无周期性(图5—8c)。噪音很令人厌烦。它较长时间作用于听觉器官,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健康。
    听觉可分为三种形式:言语听觉、乐音听觉和噪音听觉。分辨言语声音的听力称作语言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是在生活中形成的,依赖于自幼接触的语言环境的训练。掌握一种外国语就需要养成一种新的语音听觉系统。音乐听觉与言语听觉一样具有社会性。音乐引起人们的审美快感。人类经过多少世纪的音乐文化的发展到具有享受音乐作品的能力。儿童的音乐听觉也和言语听觉一样,是通过培养而形成起来的。噪音能影响人的情绪、工作效率和健康,容易使人的神经系统疲劳。因此,消除躁音及控制躁音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上面我们已经谈到,人的听觉器官对每秒16—20,000次振动(赫)的声音发生反应。但人耳对1000赫附近的声音的感受性最高。听觉不仅与声音的频率有关,还与强度有关。当声音强度超过140分贝时,便开始引起不舒服的疼痛感觉。如果长时间保持这样高强度的刺激水平,结果就将使昕力机制受到损伤。
三、嗅觉
    嗅觉是由挥发性的有气味的物质的分子作用于嗅觉器官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嗅觉感受器的嗅细胞位于鼻腔上部两侧的粘膜中。嗅细胞的突起伸到半液体的粘膜表面,带有纤毛以便同有气味的物体相接触(图5—9)。当气体分子进入鼻粘膜时被其中的液体分解,从而对嗅纤毛发生作用。嗅细胞神经冲动经嗅神经将信号传到下丘脑和大脑的嗅觉区。不少动物的嗅觉器官是异常发达的。动物根据气味定向,寻找食物或躲避危险。人类的嗅觉器官差不多是一种退化的器官。有一种德国的牧羊狗的嗅觉比人类的嗅觉敏锐一百万倍。但也有的动物(例如海豚)是缺乏嗅觉的。


  图5—9鼻腔内的嗅觉结构(Saunders,1968)

  虽然人的嗅觉系统不及其它一些动物那样敏锐,但对我们的生存仍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有毒的物质除了苦味以外,常伴有恶心和臭气。由于有害的细菌在其中形成,常常产生难闻的腐烂气味,这可以起到警告信号的作用。温度有助于嗅觉的感受。嗅觉的适宜温度是37—38℃。身体状况会影响嗅觉的感受性,例如伤风、鼻炎会使嗅觉感受性大大降低。
四、昧觉
  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在成人的舌头和软颚上大约有9000个味蕾,在口腔内的硬颚、咽、喉以及其它区域也有少量味蕾。当味觉感受器兴奋后,神经冲动便沿着舌咽神经、面神经和迷走神经传人脑千,经丘脑最后传到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的底部而产生味觉。
  通常把味觉分成四种:苦、酸,咸、甜。可以用奎宁、醋酸、食盐、蔗糖分别引起上述的四种味觉。实验表明,这四种味觉的
感觉阈限大致如下:
  奎宁—一o.000008摩尔浓度
  醋酸——0.0018摩尔浓度
  氯化钠—--0.01摩尔浓度
  蔗糖——O.01摩尔浓度
  在舌面的不同部位味觉的感受性略有不同。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对酸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前部对咸味最敏感,舌根对苦味最敏感。图5—10是舌面不同部位对味觉感受性分布。


图5-10舌面不同部位对味觉感受性分布

  味觉的感受性还与机体的需要情况有关。饥饿时对甜、成的感受性增高而对酸、苦的感受性降低。味觉和嗅觉一样能提高人的食欲。美味而又引人的香味的食品使人开胃。由于味觉能分析食品的品质,因此它也具有防御的功能。
五、皮肤感觉
  皮肤受到刺激时可以产生多种感觉。皮肤感觉分为触压觉、温度觉(冷觉和热觉)和痛觉等。各种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触点、冷点、温点和痛点在全身分布是很不均匀的(见表5—3)。
    表5—3每平方厘米的皮肤感觉点

    外界物体接触皮肤表面所引起的感觉叫触觉。触点的数目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是不同的,通常用触觉器可以测定出来。如果物体对皮肤的作用加强,引起皮肤变形,便产生压觉。压觉感受器是环层小体。触压觉的传人神经通路都经过脊髓,其皮质中枢在中央后回。
    触压觉的感受性可因身体的不同部位而不同。一般来说,活
动频繁的部位,如指尖、嘴唇、眼睑等处的触压觉特别敏感,感受性最高,而背、腹部等部位的感受性则较低。
    手通过触觉能反映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空间位置。在某种情况下,它起着与视觉一样的作用。触觉提供着所接触到的物体表面的知识,如光滑、粗糙、软硬、粘性等。盲人由于失去视觉,触觉对他们来说更具有实际意义。
    如果接触到一个物体表面,再用更大的力量去压它,那么压力将引起痛觉。痛觉感受器的末梢分布在皮肤之下,比触觉感受器深些。痛觉可以说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手段。当组织受到潜在的和实际的伤害时即发生疼痛的感觉。科学家们一致同意皮肤痛觉是由游离神经末梢传递的。这种游离神经末梢是人体中分布得最广泛的躯体觉受纳器。科学家进一步推论,认为强烈的、引起痛感的刺激是通过化学过程激活游离神经末梢的结果。将受伤组织的提出物注射到正常的皮肤中,会引起强烈的痛觉。产生这种痛觉的化学物质的两个最主要成分是缓激肽(bmdy kinjn)和组胺(histarnine)。
    另外的皮肤感觉是温度觉——冷觉和热觉。温度感受性调节机体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热交换。在皮肤表面上,热和冷的感受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对寒冷最敏感的是背部,最不敏感的是胸部。
    温度感觉阈限是极难测量的。人们相信温度觉受纳器是位于皮肤的深部。温度感觉的阈限值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受刺激的皮肤表面的区域、皮肤早先已适应的温度、受刺激的皮肤面积的大小、以及皮肤温度变化的速率等等。
六、运动感觉(动觉)
    对身体各部分运动和位置的感觉称为运动感觉。动觉感受器
分布在肌肉肌腱和关节中。肌肉中的感受器叫肌梭,肌腱中的感受器叫腱梭,关节中的感受器叫关节小体。运动感觉提供有关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强度、速度和轨迹的知识。
    大量的运动感受器分布在手指、舌和嘴唇上,因为这些器官需要完成确切而又精细的动作和言语运动。运动分析器的皮层部位位于中央前回。运动分析器的活动使人能够协调和控制自己的动作。运动分析器皮层中枢感受各种本体刺激,把它们彼此联系起来,并同来自其它分析器的刺激联系起来,在皮层的调节下,实行严格确定的运动。运动动作的本体感受神经受到损害时,闭上眼睛就不能进行准确动作,而出现所谓运动失调症。在视觉器官受到破坏时(如盲人),运动感觉可以达到高度发展的水平。
七、平衡感觉(静觉)
  平衡感觉反映着我们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其感受器分布在内耳前庭器官中。前庭器官包括内耳的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图5一11)。


    图5—11内耳
     半规管位于三个相互垂直的平行面上,是反应身体(或头部)的旋转运动的感受器。半规管的适宜刺激是头部的旋转加速度。当头部作旋转加速运动时,半规管内的液体(内淋巴)便推动感觉纤毛,因而引起兴奋。等速运动并不引起静觉。引起的神经兴奋冲动经前庭神经传人中枢,产生旋转的感觉。前庭器官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位于颞叶。
    椭圆囊和球囊内有耳石和感受性毛细胞。耳石反应直线的加减速度以及头部或躯干的一切移动。当头部位置改变或作直线变速运动时,由于惯性和重力的作用,耳石便牵引并刺激毛细胞,使之兴奋。兴奋经前庭神经传人延髓和小脑引起姿势的调整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同时传到大脑皮质,产生位置感觉和运动速度感觉。
  前庭器官过于敏感的人容易产生眩晕,又称“晕船病”。平衡感觉对于从事航空、航海工作的人有着重要作用。平衡感觉过于敏感的人,难以适应空中飞行和海上的颠簸,而出现空晕和晕船症。因此,在选拔飞行员和海员前要进行此方面的检查。
八、内脏感觉(机体感觉)
    这种感觉是在内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通过它可以把内脏活动的信息(如饥饿、温、痛等1经传人神经传送到大脑。机体觉产生时伴随着明显的、消极的情绪的体验。感觉的满足(如消除饥饿)则与一种积极的情绪联系在一起。
    内脏感觉通常不是那么精确的,有时很难分辨。有些内脏的感受器并不引起主观的感觉。由内脏引起的感觉往往被综合成一种感觉——自我感觉。在病变时,我们也可以感觉到某一部位有疼痛。因此,内脏感觉在有机体的生存中是有着很重要意义的。


第四节      感觉的适应


  刺激物如果长时间作用于感官,会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适应。各种感觉的适应是不完全一样的,皮肤觉的适应很容易发生。人的皮肤对于压力的感受性,在3秒钟之后就等于刺激物开始发生作用时的1/5。温度觉的适应也是很明显的。例如,我们将手放人一盆凉水中,开始觉得是冷的,慢慢也不觉得原来那样冷了。嗅觉的适应也是如此,但对不同气味的适应时间是不同的。例如对碘酒气味的适应约需50一60秒,对樟脑气味则需要经过1分半钟的时间。听觉的适应一般比较慢,甚至有时很
难适应。
    视觉适应有暗适应和明适应。从明亮的阳光下进入灭灯的电影院时,开始时看不见东西,但过了一会便可逐渐看清物体的轮廓,这就是眼睛的对暗适应。暗适应是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经过1小时左右,相对感受性可提高二十万倍。达到完全暗适应约需30-40分钟。视网膜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恢复是暗适应的重要机制。由于对暗适应的时间较长,因此对于要在明暗交替条件下工作的人来说就感到工作困难。这种情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暴露出来,明显影响军事人员的正常工作。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尔斯(w.R.Miles)建议,如果一个人戴上一副可以透过620毫米以外的红光的眼镜就能够在光亮条件下看书而又保持着良好的适应水平。回到黑暗中去执行任务时,只要摘掉眼镜在黑暗中停留5分钟左右就可以达到完全暗适应。麦尔斯的建议很快被采纳,在当时起了很大的作用,解除了在明暗交替条件下工作人员的苦恼。现在飞机上的仪表板也普遍采用红光照明,目的也
是为了保护飞行员的夜间视力不受破坏,以保证飞行安全。
    人们从暗处走到阳光下,一开始也觉得眩目,睁不开眼,但很快地只需约1分钟左右即可适应,能很好地看清东两,这种适应过程叫明适应。在明适应中,眼睛可以用放大或缩小瞳孔来适应外界光线的强弱变化.但瞳孔的放大和缩小是有限的(从8毫米至2毫米),瞳孔只能使感受性变化大约17—20倍。因此,这样的变化远远不能适应外界明暗大幅度范围的变动。眼睛对于光强变化的这种适应本领,是由于在网膜的外层有许多黑色素颗粒,它们具有保护作用,能减低到达感光的锥体细胞的光能量,而使它们不受太多的光的照射。人类能适应强光也是人类长期生存适应的结果。


    思考题


1.什么是感觉,它是如何产生的?
2.举例说明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两者的关系。
3.什么是高音、响度和音色,说明二者之区别。

相关图片
责任编辑: weiwei0315 文章录入: weiwei0315 [评论]
· 感觉“郁闷”是否就是..黄峥 - 4/15/12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简介联系我们zkyxlx@sina.comzkyxlx@163.com汇款方式网站地图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