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de: 首页 >> 学习专区 >> 第七章 注意
第七章 注意
作者: 教务处 来源: 教务处 日期: 2012-6-27,10:53

第七章  注意


第一节  注意的一般概念和作用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被人集中注意的对象总是处于人的意识中心,而其余的对象则处于“注意的边缘”,多数则处于注意的范围之外,以致不能被清楚地意识到或不被意识到。注意中心与注意边缘可以经常变化着,新的对象不断地变为注意中心,原来注意中心的对象可以退到注意的边缘,甚至完全不被注意了。人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心理活动总是有选择地指向于一定的对象,从而使活动不断地深入。这就叫有选择的集中。
    根据人的注意所指向的客体的性质,可以把注意划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两种。外部注意是指向我们对周围的对象和现象的注意;而内部注意则是对本身的思想、感情和体验的注意。这二种注意对人都有很大的作用。外部注意是伴随着人的感知觉进行的。内部注意的引起是与人的自我意识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人借助于内部注意就能洞察自己的心理活动,没有内部注意,人就不可能进行思维和情感的体验。很显然,动物是不存在内部注意的。同时,内部注意对发展意识和自我意识是重要的因素,由于有了内部注意,人才能对自己的道德、智慧和审美等方面的个性特点进行评价。因此,发展内部的注意,对培养个性是极其重要的。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是相互抑制的。一个人很难同时既集中于外部现象,又集中于内部的心理活动。但有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人
们在思考问题时会伴随着一些外部的动作,这时的外部动作并不是处于人的意识中心,它们也可以突然停止。这些外部动作对当时的内部注意的维持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当然,内部注意和外部注意的划分是有条件的,因为人在许多场合下,是依据某种对象或现象的知觉来集中思考的,并力图达到理解、认识它的实质。
  根据人对注意所采取的态度来看,人有时会采取综合的态度,也有可能采取分析的态度去观察一个事物或认识某个事物,也可以对某个对象的整体的一部分或某属性加以注意,其目的都是为了清晰、深刻地认识某对象或事物的整体或部分的特性,使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二、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任何心理过程的开端,总是表现为我们的注意指向于这一心理过程所反映的事物。任何心理过程的活动效率,总是表现为有注意参加才能实现。因此,人们在任何一个有目的活动的开始时,必须首先注意,不然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心理过程开始之后,注意并不消失,它伴随着心理过程,并保证着心理过程顺利地进行。所以注意贯穿于心理活动过程的始终。
    注意不仅贯穿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在人的情感体验、意志活动过程中也同样离不开注意。当我们中有人凶自己的工作受到赞扬,而有愉快的情感产生时;学生因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产生不愉快的情感时,都必须首先具有对事物的态度。在态度表现之前,应有注意的对象,如果没有注意的对象,究竟应该表示愉
快还是不愉快,表现情感就无法确定。意志过程也是一样,只有集中注意,专心致志,才能认识到活动过程所遇到的困难因素,并下决心克服困难,完成活动任务。所以,无论哪一种心理过程都离不开注意。
  实际上,只要人在清醒状态下,也总是把注意指向某一事物的。我们平时说的“不注意”实际上就是没有去注意应该注意的事物,而注意了其他无关的事物。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表明,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它表现在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之中。又由于它自身的特性,使它在心理现象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三、注意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注意表现为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它具有选择的功能,使心理活动指向于那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各种刺激,而避开或抑制那些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也就是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指向性,即注意把有关的信息检索区分出来,追随其中的一个信息。如果没有注意的选择功能,人们的生活将变得混乱一片。
    注意还具有保持的功能,即当外界大量信息进人感觉、记忆以后,每个信息单元必须经过注意才能转换成一种更持久的形式而得到保持。如果不加注意,它就会很快消失。此外,注意还具有对活动进行调节与监督作用的功能。有意注意可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而在学习活动中,是否能集中注意和是否能根据需要转移注意,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注意的这些功能,对心理活动起着积极的维持与组织的作用,
使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变得清晰、完整和深刻。但注意对心理活动的作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果我们对选择的知觉对象有正确的认识,进行深刻的思考,如果我们积极热情地对待工作、学习,意志又很坚强,那么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并较持久地保持集中、稳定的注意。
    人的注意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并对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注意能使人的感受性提高,知觉清晰,思维敏锐,从而使行动及时、准确。例如从事仪表监视工种的工人,在工作时必须高度集中注意仪表运转的情况,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及安全。在某些特种职业方面,注意的不同特征如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等,尤其起着重要作用,如监视雷达荧光屏的人员,就需要在低负荷情况下保持注意的高度集中;而汽车司机、飞机驾驶员及乐队的指挥、中心控制室监视仪表运行的人员都需要能及时地转移和广泛地分配他们的注意,否则就不能有效地完成本职工作。可见注意对一切领域的实践活动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注意的方向性和强度一方面受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同时也受个人知识经验以及个性特征的制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气质、性格、信念和世界观等,因而他们的注意方向和紧张度就会有所区别,甚至他们对事物属性的认识范围和深刻程度也有所不同。


    第二节    注意的生理机制


一、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解释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了注意的生理机
制。注意首先是一种简单的无条件反射,又称为定向反射,或叫探究反射,也是人们所说的“是什么”的反射。在定向反射发生之后,随即发生的适应性反射,只有与刺激物有关的分析器进行活动,随着刺激物的性质和强度的变化,分析器的活动也在变化,如对光刺激物的瞳孔反射和网膜的光化学反射都是适应性反射。机体的(人和动物)这些反射活动都是为了保证能够清晰地感受周围环境的刺激物,并对刺激物作出适当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对上述过程的发生,巴甫洛夫学派认为,人在注意一定对象时,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在大脑皮层中每个时刻都存在着若干兴奋中心,但其中有一个是占优势的,但这并不是说它是最强的,而是说它对于心理过程的进行,对于认识活动和创造活动来说是最有利的,为新的暂时联系的形成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这个优势兴奋中心是大脑皮层对当前刺激物进行分析和综合的中心。由于优势兴奋中心的产生和存在,使人对外界事物或对自己的行为、思想、情感就反映得清晰、准确。
    大脑皮层中的优势兴奋中心是根据负诱导的规律发生的。即当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产牛生优势兴奋中心时,大脑皮层的其它区域或多或少地处于抑制状态,因此便创造了这样的一些条件,使优势中心能够依靠其它次要的兴奋中心而加强,仿佛把它们的兴奋过程“吸引”到自己的方面来,从而使它具有高强度、高稳定性、持续性的特点。这样,负诱导愈强,则注意越集中。
    优势兴奋中心不是长时间地保持在大脑皮层的一个部位上,它随着主、客观的种种因素的变化,不断地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原先处于优势兴奋状态的区域可为另一新的优势兴奋中心所代替,从而转变为抑制状态。而原先处于抑制状态的区域,也可以被新的优势兴奋中心所占据,成为兴奋状态的区域。由于兴奋中心与诱导规律,就保证了注意的顺利进行。同时,优势兴奋中心的存在以及诱导规律的作用,说明了在一个人所遇到的各种对象和现象中,有许多刺激物是被抑制起来,未受到注意;而另一些刺激物则被加强了,形成了注意的中心。按照诱导的规律,加强优势兴奋中心的兴奋性,也就加强了皮层其它区域的抑制。因此,一个人对某一对象注意越集中,那么,他对其它对象也就觉察得越模糊,甚至完全不被意识。因此,这个生理上的变化对注意的方向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应认识到,人不同于动物,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注意,这一行为的产生是与人有第二信号系统有着密切关系  所谓第二信号系统是人借助于语词而使现实信号化,借助于语词而表达其外界事物和内部状态。而人的注意是由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这就使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或别人的提示,根据一定的任务,有意识地坚持或转移注意。
二、现代神经生理学对注意机制的研究
    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注意的生理机制不仅和大脑皮层有关,而且与脑干的网状结构有关。注意的实质是在于对各种刺激作用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必须是在有机体觉醒状态下才能进行。虽然支配心理活动的最高位置是在大脑皮层。但是皮层如果不“觉醒”,那人们是不能产生注意的。当皮层处于睡眠状态时,到达皮层的感觉信号不会被觉察的。有关的实验(个体被麻醉)进一步证实,只刺激皮层不能唤醒脑,必须有另外的某种东西才能激发皮层,这个某种东西就是脑干中央部分的一个很小的神经网络。
美国的马古恩(H.W.Magoun)和意大利的莫鲁齐(G.Moruzzi)证实了这一事实。
    他们把一个电极植于猫脑的这个区域,用一个小的电流刺激这个区域,这时就会很平静地唤醒这只打瞌睡的猫。猫的这个行为和它的脑电波的相应变化显示了从正常睡眠到觉醒的全部特征。马古恩和莫鲁齐断定,网状结构起着唤醒皮层的作用。他们又把它叫做网状激活系统,简称RAS。J.D弗伦奇认为网状激活系统起着一般的警觉信号作用,它以同样的方式对任何感觉刺激物反应,但它的反应只是唤醒脑而不中断任何特殊信息。这一研究在人身上也得到了证实。神经生理学的进一步研究还指出了,网状结构对保持有机体的觉醒状态和选择性的注意是必不可少的,但要保持觉醒,皮层肯定是不能缺少的。清醒状态是依赖于皮层和网状激活系统的相互作用。网状结构不仅被感觉神经所兴奋,而且也被来自皮层的冲动所兴奋,并且由于有皮层这一影响才能维持着网状结构的激活功能。同时,网状激活系统只能保证最一般的觉醒状态和注意,但要对各种信息加以区别和比较,使有意义的、有关联的刺激物容易通过,同时封锁住无关联的(附加刺激物的干扰)影响,还必须有大脑皮层边缘叶和额叶的重要作用的参与。许多生理学家强调指出了海马的重要作用。边缘叶中有一特殊类型的神经元,特别是在海马中,这种特殊类型的神经元象“过滤器”那样,能对各种刺激物的作用加以比较,进而对旧的习惯化的刺激加以抑制,而对其变化的、新异性发生反应。对动物的解剖实验及临床心理研究则说明了,对人的有意注意形式的调节,皮层的额叶起着重要的作用。额叶的切除不仅使动物的定向反应失去了选择性,大脑额叶某些部位受伤的患者不能按照言语指示产生随意注意,向这些患者提出任务时,他们不能把注意集中在这一任务上,不能抑制住对附加刺激物的反应。他们的随意注意严重失调,而不随意注意则发生病理性的加强。
    综上二所述,注意过程的生理机制既与皮层相联系,也与皮下结构相联系。
    近年来生物化学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了脑内多种神经介质与睡眠和觉醒状态的维持有着密切相关。
    应该指出,上述经典的巴甫洛夫学说的解释及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研究,对注意的生理机制的揭示虽然有了深入和发展,但因注意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有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第三节  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是在没有人的任何意图、没有预先提出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的情况下而产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从它的特殊形式来说,动物也是具有无意注意的。
    产生无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第二类是人的主体状态。前者是产生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无意注意的产生机制可以认为是在新异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们自然而然地把感受器官转向这些刺激物的探究定向反射,同时在大脑皮层相应部位引起了最优势的兴奋中心。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引起无意注意呢?
  1.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强度的大小对于引起无意注意具有重大作用。强烈的刺激物,如强烈的气味、尖锐的响声、鲜明而又奇异的图样等等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仅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具有重要意义,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在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变化着的刺激物和活动的刺激物易引起无意注意。当周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在环境中出现了新异刺激物的时候,人很容易以各种方式去探询这种刺激物。光线、声音的加强或减弱,以及物体的运动等等都会发生这样的作用。如大街上的广告和招牌所采用的五颜六色、一闪一灭或不停地转动着的霓红灯就极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相反,刻板的、千篇一律的、多次简单重复的东西就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3)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在引起无意注意上也是有作用的。客观刺激物之间的任何~种显著的差别——形状、大小、强度、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别都会引起无意注意。
  2.人本身的状态
  无意注意虽然主要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但是也决定T人本身的状态。同样的一些外界事物,由于感知它们的人本身的状态不同,就可能引起一个人的注意而引不起另一个人的注意。这说明它和人的心境、体验、需要、兴趣联系着。
    (1)需要和兴趣
    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不论是机体的、物质的需要或精神的需要),符合人的兴趣的事物就容易成为人的无意注意的对象、例如美味的食物和饮料就容易引起一个饥饿的人或口渴的人的无意注意。
   兴趣是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有兴趣的事情吸引着一个人的注意凡是那些与人的生活、活动、爱好、与当前的任务、与从事的工作密切联系着的东西,都是有兴趣的事物,因而使人对它集中注意。
    (2)情绪状态
    人的心境对无意注意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什么事情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如果一个人心情舒畅,平常不大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这时也容易引起他的注意。如果一个人心情忧郁,平常容易引起注意的事情,也会漠然视之。还有,一个人对某人或某种事物有着特殊的情感或情绪,那么凡是与之有关的事物,那怕是一些微小的变化也会引起他的无意注意。
    (3)健康状态
    疲劳或精神健旺的状态也对无意注意有~定的影响。一个人在过度疲劳的情况下,常常不能觉察到那些精神饱满时很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人在精神旺盛时最容易对新鲜事物发生注意,注意也能持久、集中。
    由于无意注意不需要过度的脑力活动,不致产生身心的疲劳,应该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利用这种注意形式,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尤为重要。但是这种注意缺乏预定的目的,又容易受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受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影响,单凭这种无意注意是不可能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工作的。所以只有把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结合起来,才能发展个体注意,提高效率。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它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并
经过意志的努力而产生和保持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注意形式。在个体的发展中,随着言语的发展,即第二信号系统的产生,儿童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动时,有意注意也就逐步发展起来了。
  怎样才能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呢?
   第一,要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并使有意注意的集中变得比较容易一些,首先就需要加深对任务的理解。再有,活动本身如熟记外语单词和语法规则,流水线的作业等,常常是枯燥无味的,但活动的结果和它的意义对个人的学习和工作,对社会的效益是重要的,因此也就能长时间地把意识指向和集中在这方面。这样对活动的结果和意义的理解愈深刻,就愈能产生集中注意的要求和决心,注意也就愈能集中和稳定。

     第二,把所要进行的智力活动与相适应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如阅读时作笔记,课堂听课时作必要的记录等,也能使注意的集中变得容易些。

      第三,培养间接兴趣,特别是稳定的间接兴趣,对保持有意注意也有很大的作用。间接兴趣越稳定,就越能对活动的对象产生有意注意。

      第四,为了保持有意注意,还要尽量避免环境中能够分散注意的干扰因素,如无关的声音和光线等;也应当排除与注意无关的思想和情绪的干扰,自觉地和分心现象作斗争。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虽然存在着区别。但往往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无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一个人会偶然为某种活动所吸引而去从事这种活动,后来在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它的某种意义,因而就自觉地、有目的地去从事这种活动,这就从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相反,有意注意也可转化为无意注意。例如一个人在刚开始做某项工作的时候,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项工作中,但当他对这工作发生兴趣或熟练后,不需要意志努力就可以保持了。这就是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但这时的注意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意志努力罢了。因此要想使有意注意发展为有意后的注意,就要加深理解活动的意义,并逐渐掌握活动本身的规律。


第四节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注意广度是心理学中最早进行实验研究的问题之一。早在1830年w.哈密顿(w.Hamilton)第一个做了示范实验,他在地上撒一把石弹子,让被试者在一瞬间辨认,结果发现被试者很不容易立刻看清六个以上的石子。1871年在w.s.耶文斯(W.s.Jevons)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上,进行了一定条件的控制。抓一把黑豆撤在一个放在黑色背景上的白盘子中,当黑豆撒落时,其中只有一部分豆粒落在盘中,而其余的豆粒则滚落到黑色背景上面去了,等白盘子中的豆粒刚一稳定下来,便立刻让被试报告所看到的盘中的豆粒数量。最早是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人的注意广度的。如今视觉的注意广度实验有了专门仪器——速示器。这种仪器能在O.1秒内把几个客体(如几何图形、符号、汉字及外文字母等)显示出来,其呈现程序可用计算机控制。由于人的视觉注意来不及在很短的时间内由一个客体转移到其它
部分的客体上,因此这时被试者对眼前呈现的束lJ馓物的知觉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在这个时间内,被试者所能知觉到的刺激物的数量就可作为他的注意广度。研究表明,在O.1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认清8—9个黑色圆点,注意到4—6个没有联系的外文字母,3—4个几何图形。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在汉字方面所做的实验表明,对没有内在联系的单字只能看清3_4个,对内容有联系的组成词或句子的一般可看到5—6个字。这些结果说明人的注意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
    人的注意范围的大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二方面。

    第一,知觉对象的特点。注意范围是随着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有所变化的。在知觉任务相同的情况下,知觉对象的特点不同,注意的范围会有一定的变化。用速示器呈现不同特点的外文字母让被试来辨认,结果发现,对颜色相同的字母比对颜色不同的字母注意广度要大些;对排成一行的字母比对杂乱无章、分散在各个角落上的字母所能注意到的数量要大得多;对组成词的字母比对彼此之间毫无联系的孤立字母注意范围大。

    第二,注意广度的大小,同样也受到人们的知觉活动的任务不同或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的制约。如一定数量的字母在速示器上呈现时,不仅要求被试辩认出字母的个数,同时还要求他指出字母在书写上的错误,这时他能知觉到的字母数量要比他在只辨认字母数量时少得多。对被试来说,虽是感知着同一对象,但因对被试提出的知觉任务不同,当要求被试辨认出字母的书写有什么错误时,被试必须要仔细地看清每个字母的细节,这比只注意字母数量的任务要困难得多,注意范围就会明显地缩小。此外,初步学会阅读的学生其阅读速度是很慢的,这时他的注意范围是较小的。但随着个人阅读水平的提高,知识经验的获得,他们阅读的速度也就提高了,这时他们的注意范围也随之逐渐扩大了,以致“一目
十行”了。再有,数学家对数目字的辨认、精通外语的人对外文字母的辨认以及文字工作者对文字的辨认都要比一般人范围大得多。可见个体经验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注意范围大小。
    注意广度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注意范围的扩大,有助于一个人在同样的时间内输入更多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使人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如排字工人、驾驶员、仪表信号监控人员等都需要有较大的注意范围。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是否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上的一种品质。注意稳定的标志是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注意的高度集中。
  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人在感受同一个事物时,很难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固定不变。如在听觉方面,把一只秒表放在离被试耳朵的一定距离,使他刚刚能听到表针走动的滴答声,这时被试虽然一直在注意昕,但感受到的却是时而能听到,时而又听不到表的滴答声;或者感觉到表声时强时弱。注意的这种周期性地加强和减弱的现象,可称为注意的起伏现象。
  对注意的起伏现象的解释,目前有几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注意起伏的一个周期,包括一个正时相和一个负时相,当注意处在正时相时则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感觉到有刺激或刺激增强。当注意现象处于负时相时,则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感觉不
到刺激或刺激变弱。每一次周期的起伏历时约8—10秒。人们在这方面的个别差异是较大的。持这种看法的学者并进一步指出,注意的这种起伏现象是由外周感受器官和中枢的适应过程造成的。在适应现象发生以后,感受性就会减弱。这时由于刺激物又作用于新的感受细胞,或者感受器官经过一个恢复过程,感受性又会再提高。这些交替是在短时间内跳跃式进行的。这样,当我们在倾听一个微弱的刚刚可听得到的声音时,就会时而觉察到,时而又觉察不到这个声音。
    就广义而言,注意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心理活动总是指向和集中某一对象或活动上,而行动所注意的对象和活动本身虽有变化,但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并没有改变的这种注意特性也是属于这一范畴。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所涉及的稳定性则更多的是这一涵义。如上课时学生既要听老师讲述,又要记笔记;还要看实验演示等,但由于这些活动都是服从于“听课”这一总任务,因而可以说他们的注意是稳定的。
    注意的分散状态是因为注意力受无关刺激的干扰或由单调刺激长时间的作用而产生的。那些与当前注意过程无关的突然的、意外的附加刺激物,以及与个体情绪有关联的干扰都能引起注意的分散。实验还进一步说明了,与注意对象相类似的刺激物,比不同种类的刺激物干扰作用大;同样的干扰刺激物对思惟活动的影响大,而对知觉影响小;在知觉过程中,听觉受附加刺激分心的现象比视觉所受的影响更明显。在抗干扰性上,个体对抗分心作用的能力是存在着显著的个别差异的。这些差异是与神经系统的特点,即神经系统的强度相联系的。例如,具有强型神经系统的人,在完成不同的智力任务时,当所处的环境中出现附加刺激时,活动的效率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有所提高,这是与个体的皮层优势兴奋灶得到加强有关。而对弱型神经系统的人,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附活动的态度、动机等)引起分散注意的附加刺激的作用会把所进行的智力活动指标降低。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个体注意的分散与不良教育有关,甚至认为是受不良教育的结果。要使儿童克服注意分散,首先就要培养儿童能够坚持长久学习的品质,并要注意创造这样的条件:要经常监督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自我监督的习惯,不仅习惯于监督学习的结果,也要善于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监督。还要竭力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这些是克服注意分散的重要方法。
三、注意的分配与转移
    注意的分配是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的时候,能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研究表明,注意分配有不同的水平,它取决于同时并进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及人对活动的熟悉或熟练程度等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同时进行着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自动化”了的或“部分自动化”了的。人对于这种自动化了的活动就不需要更多的注意,而把注意的中心集中在比较生疏的活动上。也就是说,同时到达的两个信息可能不会超出脑的加工容量,人就能对两者都作出反应,这样注意的分配就成为可能。同样的原理,使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或通过训练使复杂的活动形成一定的反应系统,这样注意分配也就能实现了。
    由此可见,注意分配是可以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分配也可说明这一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分配注意,他们集中注意听教师讲课;就不可能做课
堂笔记,他们还不具有这种活动的技能。在他们适应了学习环境,掌握了学习的要求后,逐渐地在课堂上就能学会注意分配。到了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基本上就会随教师的提醒做一些必要的笔记。但要做到适应和运用自如,那只有到中学阶段。但是若在小学阶段不要求,不练习和培养,那么他的这种能力是不会自动形成的。
    注意的分配与转移是密切联系着的,所谓注意转移,是人根据一定的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去。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依赖于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原来注意的紧张度越大,注意的转移越困难、越缓慢。反之,注意的转移就比较容易。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还依赖于新注意的对象的特点。新注意的对象愈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反之,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有意识地根据任务的需要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被另一种活动所代替;而后者则是需要注意的稳定情况下,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使注意离开了所需要注意的对象。这是一种缺点。
    注意转移的能力对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对现代劳动工种顺利进行显得异常重要。例如飞行员、火车司机、车床的操作工人等都必须要有较好的注意转移能力。


第五节   注意的理论


    十九世纪末期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促进了人们对注意现象的重视。到二十世纪初,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兴起,从理
论上又排斥了对注意的研究。直到本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对注意现象的研究才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尤其是在新的认知心理学中,对注意的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方面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实践中提出了许多与注意有关的问题。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的影响。认知心理学在理论上重新肯定了意识活动,并强调认知过程的主动性质,这样就使得对注意问题的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注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又由于它的机制的复杂性,使得每一种形式的注意都不可能由单一的机制来实现的,为了探索和揭示它的特性本质,心理学家曾提出多种理论,其中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有:
一、过滤器模型说
    英国心理学家D.E布洛德本特(D.EiBroadbent)在1958年出版了《知觉与交往》一书,这被人们认为注意问题的研究又重回到西方实验心理学中来了。D.E.布洛德本特是早期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过滤器模型说,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制。根据其理论,注意的选择性是由神经系统在同一时间内对信息加工的有限容量造成的。注意犹如一个过滤器,它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能对输入的信息起筛选的作用。过滤活动之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外界各种不同的刺激是由彼此分离的神经通道加以处理的,这就为区分外界各种不同的刺激提供了条件。过滤器的作用是实现信息选择,并以此防止信息传送通道因有限的通过能力而超载。D.E.布洛德本特还从对再现时有关感觉特征的材料分类实验的结果分析中得出,如果同时存在的几个声音信息,
彼此之间有着物理上的差别,那么就很容易有选择地指向于其中的一个信息,并知觉它。由于过滤器对信息的通过或拒绝是由刺激的简单物理特性决定的,因此并不需要高级分析参与活动的论断。他的这个过滤器模型是基于感觉特征选择信息的,同时是按“全或无”的原则工作的。由于D.E.布洛德本特的模型是在知觉水平上进行选择的,人们又把它称为“早期选择模型”(见图7-1)。

                               图7—1三种模型的信息选择位置
   N.奠瑞(N.M0rav)于1969年指出;过滤器实质上是通过改变获取信息的策略,即对平行输入的信息进行系列加工,从而对大脑
    信息加工的负担加以控制。这样我们就能对某种感觉输入集中注
意,而对其余的就不去注意。莫瑞用“双听”实验证实了这一论点。他让被试大声重复(追随)向有关通道(如右耳)呈现的那些词,同时又向无关通道(非追随的、如左耳)输入另外的词,这时被试却没有觉察到向无关通道输入重复达35次的那个词。还有,如同时向被试左右耳输送两个危险信号,被试只能觉察到其中的一个信号。
  早期选择说产生后,就受到不少的非议,反对者们认为,生活实际及实验结果都表明对未被注意到的信息也有某些加工。如莫瑞的“双听”实验中,虽然被试对重复35次的词不能觉察,但这时对无关通道输入的是被试的名字,那么他立刻就会感知它。这一例证说明了,尽管没有注意它,但一定的高度熟悉的信息是可以得到加工的。
    Al Ml特雷斯曼(A.M.Treisman))首先对早期选择说提出了修正。他认为有机体的总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另外一些过滤器作用。他在一些实验的基础上,否定了注意过滤器作用只是以刺激的物理特性为转移的观点,并认为选择不仅基于感觉特征,也基于语义特征。既然语义的分析产生于加工的较晚阶段,那么就可能还存在着另一种中枢过滤器的作用。这也就是说,在信息加工不同的阶段存在着两种过滤器,外围过滤器和中枢过滤器。在语义分析之前的称为外围过滤器,在语义分析之后的称为中枢过滤器。前者是对刺激特点进行级差性选择,这种选择并不像D.E希洛德本特所认为的“全或无”的方式。所谓级差性选择是指,不是完全阻断感觉信息,而是减弱它。通过知觉分析以后,被衰减了的信息在强度上不足以激活相应的高级中枢的知觉功能,一般就不能引起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然而,由于过去知识经验的作用,那些对人具有一定意义的信息(语义)
被激活的阈限较低。因此,即使当有关的输人信息受到衰减时,也能引起部分知觉。这种加强或减弱是受中枢过滤器的影响。因此中枢过滤器是对范畴,语义特点进行选择的。这里强调了中枢过滤器的作用,人们把它称为“中期选择模型”(见图7—1)。
    与上述两种过滤器模型相对立的还有一种“晚期选择模型”。最完整的晚期选择模型是在六十年代由D.诺尔曼(D.Norman)提出来的。他主张选择发生于加工的晚期,依知觉的强度和意义为转移,注意指向于某些知觉,过滤器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见图7—1)。
二、资源限制说
    D.卡尼曼(Kahneman,1193)是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完成每一项任务都需要运用心理资源。操作几项任务可以其用心理资源,但是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D.卡尼曼把注意看作是一种内部努力的理论。他强调指出主动努力和认识过程中的“总资源库”的局限性特点。按照他的观点,限定这种努力的资源量其本身是一个常数,见图7—2。虽然它在激活状态下会发生有限范围的变化。但因智力努力(即注意活动)不是由主体的愿望和意向所决定的,而是由客观课题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他用下列测验法证实了这一论点。他首先要求被试用心算27×83,解完这道题,还要给被试四个数字,而且向被试提出:“您的生活的维持就依赖于您能小能在10秒钟内把这四个数字保持在记忆中。”这四个数字是7,2,5,9。这时被试就会感到是在极紧张地工作了。随着课题复杂程序的增大,激活也就有所增强,
但是用于解题的资源量(即花去的努力)逐渐落在课题增加的复杂性的后面,因此出现了错误。在一切情况下,为了保证解决意外出现的紧急课题,还有一部分资源须被留着备用。卡尼曼的理论第二个方面是强调注意分配策略与知觉组织规律的联系。他指出,根据用速示器呈现的矩阵的位置完整再现的范围,不是由视觉分辨能力因素和侧抑制(掩蔽)所决定的,而是由材料的知觉组织和注意分配策略所决定的,知觉场被分组,总资源的小部分顺序用于符号分组上,注意的分配在各分组大致是均匀的。

                                              图7-2注意和内部努力

    上述的一些理论虽然也能解释一些注意现象,如注意的选择性、注意分配等,但注意的机制是十分复杂的。莫雷(Momy,1969)曾指出:注意包括六个方面的问题,即选择性、集中性、搜索、激活、定势、警觉。但是迄今为止,心理学家对注意理论的探讨仍然只停留在注意的选择性问题上,其它方面的探讨很少。奈瑟在1976年发表的《认识和现实》一文中指出,认知心理学采用了标准的实验程序和论述知觉、意识和注意的传统方式。但他又认为认知心理学的许多研究缺乏实验室外的对照,因此他主张认知过程的研究要具有生态学的效度。对注意理论的探讨无疑是有着实现重要的意义的,但如何探讨仍是摆在心理学家面前的一项主要任务。


    思考题


1.什么是注意?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什么作用?
2.注意的生理机制是什么?
3.说明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特点。
4.注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相关图片
责任编辑: weiwei0315 文章录入: weiwei0315 [评论]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简介联系我们zkyxlx@sina.comzkyxlx@163.com汇款方式网站地图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