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记忆
过去感知过的事情、思考过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印象仍保留在头脑里,在一定条件下能重现出来,就是记忆。记忆作为一个心理过程,主要包括习得、保持和提取等阶段。习得是通过学习对材料进行编码和组织,使它们储存在记忆中。学习过的事物在头脑里存留一定时间,在必要时或在一定的情景下重新出现在意识之中,这就是保持和提取。
对记忆信息的提取有两种方法即回忆和再认。回忆是感知学习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对,能重新把它们再现出来,如默写外文单词,背诵课文等。再认是感知和学习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时,能够识别出来。如听到过的曲调或见过的人的面孔,重新遇到时,可以想起是听到过或看到过的。遗忘是和保持相反的过程。它是通过对信息提取的失败表现出来。
习得、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是彼此密切联系的。通常习得的过程就决定了保持和提取是否可能。如果在习得时,没有对材料进行适当编码就不能保持,在提取时就会发生困难。例如,一个不懂外语的人要记住没学过的外语单词就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因为他既不能读出它来(语音编码)也不知道它的意思,就不可能记住它。另方面习得又可能受到保持在头脑里的其他信息的影响,而保持的信息若受到其它信息的干扰也会使提取发生困难。因此为了要有好的记忆,必须了解和掌握记忆三个阶段的规律和它们
二、记忆的生物学基础
刺激信息作用于大脑,留下一定影响或“痕迹”,形成记忆。“痕迹”储存在脑的什么部位,它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1.记忆储存在哪里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狗作条件反射实验,最早发现,如果狗的大脑皮层受到损伤,条件反射就不能建立。因此,他得出结论“皮层是保持条件反射的基本器官”。
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Lashley,1929)用老鼠走迷宫作为学习记忆的模型。然后破坏老鼠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检查对记忆保持的影响。发现记忆的丧失和皮层的损伤部位无关。他得出结论,老鼠走迷宫的记忆保持不依赖于大脑的精细结构的定位。
从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发现人脑的某个特殊的部位与记忆某种事件有关。一位工程师得了严重的癫痫病,大夫为治疗此病,将他的一侧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包括海马区切除。癫痫病好转,但对记忆发生了影响。这位病人不能学习新的东西,手术前的记忆仍然保存完好。米尔纳(:Milner,1959)对这类病人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海马神经元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巴特斯(Butters,1976)的研究也表明,除海马外,边缘系统的一些结构,如穹隆(fomix)和乳头体(mammillary)也可能与长时记忆的巩固过程有关,但它们并不是记忆痕迹的储存库。记忆究竟存在脑的哪一部位,迄今尚未定论。拉塞尔(Russell,1981)发现左颞叶很可能是储存言语材料的地方,因为左颞叶前部受损害的病人在WAIS的常识与字词的分测验上表现出明显的衰退现象。
2.记忆储存的物质载体是什么
根据学习过程中,脑内某些生物化学物质的变化进行推断,信息是以核糖核酸(RNA),蛋白质等物质的变化为基础的,通常称此种假说为记忆的分子理论。海登(Hyden,l959)训练老鼠在一条倾斜45。的细钢丝上行走,然后从它的脑干前庭核的神经元(这是与平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中提取出核糖核酸,发现其含量增加,而在脑的其他部位未发现这种变化。这种实验提示,有机体可能是将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储存在核糖核酸的结构中。
海登进一步实验发现,动物学习某种东西时脑内不同区域蛋白质的合成情况有变化。例如在学习初期阶段,海马是蛋白质合成的主要位置。而当继续训练,动物学会用不惯用的爪子取食时,蛋白质在海马的合成活动减弱,活动似乎移向大脑皮层。
三、记忆的三个系统
根据记忆活动的特点可将它分为三个储存系统。图9.1是三个储存系统的模式图。
图9-1 3种记忆存储系统模型
第一个系统是当外界刺激出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从五种感官之一进入相应系统,此系统称为感觉记忆。在这一系统所进行的活动可以叫做感觉登记。其含义有两方面。一方面它表明外界信息在此阶段是以感觉形式保持,如听觉以声音的形式,视觉以映象的形式等。另方面信息的停留时间很短暂,因此只是暂时登记一下,随时间的延长,它便会消退。现在体会一下视觉的感觉记忆。请闭上眼睛,然后,尽可能快地张开眼睛再闭上。体会一下,在张开眼睛的一瞬间所看到的鲜明清楚的景象是如何慢慢消
外界信息在感觉记忆中保持是很短暂的,图像的记忆时间约0.25~1秒,声像的记忆也不超过4秒。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却未经过心理加工, 髓记的信息只有受到特别注意或模式识别,才能进入短时记忆,否则会很快衰退及消失。
第二个系统是短时记忆。刺激信息在这里已不是粗糙的感觉的形式储存,而是可以呼出名称并具有一定意义。它的保持时间比感觉记忆长。如果不断复述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可以使它保持无限长的时间,一旦停止复述就会很快消退。此外短时记忆只能保持少量信息。日常生活中短时记忆的现象可以用查找电话号码打电话作比喻。从查到号码,到后来有人问到号码,此中间的间隔时间,即相当于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
第三个系统是长时记忆。它是关于世界知识的长久储存的地方。它的容量是很大的。它的保持时间是从几分钟、几天、几年到一个人的终生。
上述三个记忆系统在正常记忆活动中是密切联系的。起初人们认为记忆活动是从感觉记忆进入短时记忆再进入长时记忆这样单方向的信息流动。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刺激信息可以通过复诵进入长时记忆,也可以只保持在短时记忆之中;另方面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但由于长时记忆的参与又可以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同时也增加了长时记忆的储存。
第二节 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是使人们当前的经验与过去的经验相联系的重要环节。
一、图像记忆
视觉器官对刺激信息的保持称为图像记忆。斯佩林(spding,1960)对视觉感觉记忆的性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他向被试快速呈现(50毫秒)排列成方阵的刺激项目,每排有四个项目,如图9—2。刺激项目呈现完,要求被试立刻将它们回忆出来。实验表明当被试回乙到4.5个项目时,其它项目的视觉图像就完全消失了。
图9-2 感觉记忆刺激项目
为了揭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斯佩林设计了一个部分报告的回忆方法。他要求被试只回忆其中的某一排项目,至于回忆哪一排项目,则是在项目呈现后,随机指定的。
实验结果表明,当视觉刺激消失后立刻给予要求回忆某排项目的声音信号,回忆项目几乎完全正确。如果信号延迟:300毫秒才响,回忆成绩就下降到75%;信号延迟到1秒钟后,它的成绩就如同平常所用的全部报告法所得到的回忆成绩(图9—3)。
声音信号延迟时问(秒)
图9—3感觉记忆的衰减
这个发现表明确实存在一个感觉记忆,它能保持很多信息,但只能维持几分之几秒的短时间。
如果听觉声像记忆不存在,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将会发生很大困难。因为我们平时说话总是一个音一个音的系列发出,如果听到的音不能在听觉中形成声象记忆,就不能将一连串言语音联系起来,因此就不能理解话语的意思。
莫里等人(Moray等,1965)仿照斯佩林的实验证明了声象记忆的存在。他要被试同时接受通过网个不同的扬声器传出的不相同的字母。在刺激停止后报告他们所听到的字母。用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相比较。结果显示出被试用部分报告法的回忆成绩要高于全部报告法。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是两秒钟。
三、感觉记忆与模式识别
感觉记忆保持时间短暂,似乎是一个不利条件,但作用于个体感官的信息如果不能被尽快地选取或抹掉,将与后来的信息混杂,从而丧失对它们的识别能力。此停留时间虽短但足以使认知系统对它们进行各项操作加工。譬如提取感觉信息的各种特征和将它们组成模式,将这种模式与记忆中已存在的模式相比较。在此匹配过程中,注意活动是重要的,它可以选择感觉记忆中的某些项目而忽略另一些。但是上述匹配有时表现为自动进行不需要注意的控制,这往往是由于对某些事物的识别熟练化而形成的。例如阅读内容熟悉的文章,就不需要逐字逐句读出,而只要看几个关键的字就可以了解文章的梗概。
第三节 短时记忆
信息在感觉记忆之后就进入更高的加工水平。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至少包括两个系统即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种区分虽然并非没有缺点,但它确能对人类的记忆现象提供较好的概括和解释,这种区分就称为双重记忆理论。
一、双重记忆理论
按照此理论观点近期和远隔事件的记忆在某些重要方面是不同的。它表现在对记忆内容的意识经验、储存的形式以及储存容量的差异。
1.记忆和意识经验
很久以前的事情都做为过去的经验而保存在头脑里,当我们不去有意地回忆时,就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例如,一小时前听过的课程内容,一天前和朋友聚会的情景等,在没有对它们进行回忆时,对它们是没有意识的,这是长时记忆的特点。但是对于大约半分钟内的事情我们却仍然保持着生动的记忆。例如我们刚谈过的一段课文是在某页的什么位置,它的某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都仍然保持在我们当前的意识中。
2.储存形式
识记的项目要经过编码,使它适合于储存。不同的记忆系统要求不同的编码方式。
双重记忆理论认为,长时记忆是以较高水平的语义加工的形式储存,短时记忆则是在感觉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加工,主要是以语音听觉存储。支持这种看法的研究是语音类似性对回忆影响的实验。实验表明,听觉类似的材料在呈现完立刻回忆时,成绩受到很大影响。而延迟一些时间回忆时,则无语音混淆的现象。另外一个实验选取语义相似的材料则得到相反的结果。意义类似的材料在延迟回忆时产生较大的混淆,而在即刻回忆时则无影响。这都表明不同的记忆系统要求不同的编码方式。
对语言材料的短时记忆,上述语音编码并不是绝对的。字义在一定条件下对短时记忆也有一定影响。威肯斯(Wiekens,1972),用实验表明语义类似性对短时记忆的影响。他让被试先学三个同类的词,如苹果、梨、桃、杏、橘子……。记完三个词马上回忆。学完第三个词表后,半数被试再学另外三个水果名称,另半数被试学其它三类名词如职业名称(医生、教师、工人)或青菜、花草等。结果如图9-4所表明的,因为词是同类的变得容易混淆,影响记忆成绩。转换词类能使保持改进。这一实验结果证明了词的意义必定和语音一样在短时记忆中起作用。
实验次数
图9—4转换项目类别对短时记忆的改进
对于非语言材料的短时记忆编码,视觉形象起主要作用。例如库柏等人用不同倾斜角度和正向、反向的字母“R”为刺激(如图9—5)作心理反转实验。向被试者快速随机呈现14个正、反向R中的任何一个,要被试者判断它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结果如图9-5上面的曲线所示。当正、反向R处于180℃时,反应时间最长,在0。和360。时反应时间最短。这个结果与人们实际旋转类似的物体时所花时间的长短具有一致性。这进一步说明被试者是利用视觉形象进行编码,来完成心理旋转实验任务的。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短时记忆编码可能是言语听觉为主也可能是语义或视觉形象为主,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也可以说人们进行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中可以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编码策略。
3.储存容量是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另一个重要差别
长时记忆的容量是巨大的,大学生平均记得的字数约5000个,对于日常阅读和写作,这些字是足够用的。而短时记忆的容量则是有限的。一次只能记住不多的刺激项目。测定记忆广度是确定短时记忆储存容量的一个方法。记忆广度是指将一系列项目呈现一次后个体能回忆的项目数。
被试大约能回忆7±2个项目。此规律是米勒(G.Miller,1956)首先总结出来的。他认为此数值代表短时记忆中容量的限度。为什么短时记忆只能记住这样少的项目数量呢?一种理论认为短时记忆只有一个有限的空间。记忆时,要增加对新项目的识记,则只有当旧的项目从短时记忆空间排出时才有可能。这个理论也称为置换理论。有人用数字探查实验证明了这个理论。数字探查实验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要被试按顺序识记一系列13个阿拉伯数字,如391698753264l。呈现全部数字后,马上再出一个探查数字,例如2,要求被试报告出与此探查数字相应的在数字系列中的2后面的那个数字,即6。被试听到探查数字2后,如报告6则为正确,报告其他的数字就算错误。按照置换理论,后学习的数字应记得
好,中间的次之,开头的应记忆最差。结果如图9.6所示。证明了短时记忆的储存空间是有一定限度的。有时将此限度看作是通向持久记忆储存的主要瓶颈。因为许多理论家认为绕过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进入长时记忆是困难的或者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图9-5根据字母R的正向和反向呈现以及在平面上的不同旋转角度所做的反应时间
字表中的探查位置
图9—6短时记忆有限储存空间实验
二、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保持、传递和遗忘
刺激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如何能使它保持下来又如何转入长时记忆,造成短时记忆遗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1.信息的保持和向长时记忆的传递
进入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只有经过不断地复述才能保持,而且也是由于复述才能使其中的部分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用自由回忆法所进行的实验说明了这个问题。
自由回忆是指识记一些项目(超记忆广度)后,被试可以自由回忆所记得的项目。根据对原来项目表每个位置上的字所能正确刚忆出的数量画成一条曲线,如图9—7,表现为两头商中问低的系列位置记忆曲线。开头回忆出的项目称为首位效应,推测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因为它有更多的复述机会。最后的项目称为新近效应,可能是从短时记忆或感觉记忆中提取的。
系列位置
图9—7 自由回忆中的首位效应和新近效应曲线
上述推测有什么根据呢?如果改变首位和新近效应产生的条件则可以得到证实。当对两组被试所用的呈现时间不同时,例如分别用每秒一个项目和每2秒一个项目,结果得到明显不同的首位效应(图9—8)。快速呈现的回忆成绩低于慢呈现。这是因为呈现速度快,被试复述的时间少,所以转入长时记忆的机会少。
系列位置
图9—8首位效应的变化
关于复述有助于信息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观点还应作进一步说明。一般将复述分为机械复述和精心复述,前者是指不加思索的简单重复记忆材料,后者则指在复述材料时,尝试着思考、理解和对识记材料作进一步加工。在机械复述的条件下,信息不易进入长时记忆。
精心复述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通过这种复述,将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的项目组织起来,进行分类编码或将它们与已有的记忆存储联系起来,以此增加转入长时记忆和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机会。总之,复述是否有利于将信息转入长时记忆取决于被试是否用它对短时记忆中的项目进行组织加工。实际上,在平时的记忆活动中,纯粹的机械复述是不多见的,总会有一定的意义联想活动参与。
2.短时记忆的遗忘
我们已经知道如果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超过记忆广度的限度则会丢失一部分。在记忆广度之内的项目如果不复述也会很快地遗忘。它的遗忘过程是怎样的呢。71959年彼得森夫妇(Peterson和Peterson)做了一简单的实验,结果却很有意思。他们给被试读一个由三个辅音字母组成的项目表,如PS0,字母呈现完后在不同的间隔时间(2~20秒钟),要求被试回忆刚才呈现过的字母。任务好像很简单,但被试却不能把三个字母都回忆出来。其原因在于间隔期间阻止被试对字母进行复述。方法是让被试在项目呈现完马上开始倒数三位数字,倒数时逐个减3,例如164,161,158……直到要求开始回忆的信号出现。结果如图9—9所示。在间隔6秒钟时,能记住半数左右,而在间隔15秒时只能回忆很少量的信息。
出现上述遗忘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记忆痕迹衰退。随时间的流逝,记忆痕迹被某种不清楚的生理过程所浸蚀。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干扰,即后来的信息项目将已有的项目排挤掉。防止复述所采用的倒数数字的方法可能是造成这种干扰的因素。
延迟时间(秒)
图9-9短时记忆的遗忘
三、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
如果短时记忆中的项目既未被遗忘也未转移到长时记忆中去,当需要时如何提取出来呢?
斯特伯格(Sternberg,1970)作了一个很好的实验,证明了此过程的存在。实验中他给被试呈现不同系列长度的数字,然后再呈现一个检验数字,要被试回答,在呈现的数字系列中是否有此数字。用的数字系列都是在记忆广度之内。例如呈现一个数字系列是584,然后呈现检验数字4。被试对此数字4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决策前,首先要将目标数字4与记忆中的项目相比较。此比较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一种假设是平行搜寻,它认为项目4是同时与记忆中的所有项目相比较的;另一种假设是系列搜寻,认为项目4是与记忆中的项目逐个相比较的。
记忆中的项目数 记忆中的项目数
A B
9-10斯特伯格预期的实验结果
为了搞清上述两个假设哪个更合乎实际,斯特伯格用反应时间作为指标。如果是平行搜寻,则反应时间将不会因记忆项目的多少而变化(如图9—10A);如果是系列搜寻,反应时间将会因记忆项目的增加而加长(如图9—10B)。实验结果支持图9-10B的预期,对记忆中存储项目的提取时间随项目数量的增加而成线性关系(图9.11)。实验发现平均每增加一个记忆项目,提取就要多花38毫秒的时间。
记忆中的项目数
图9一11 斯特伯格的实际研究结果
长时记忆存储的信息可以是几分钟前发生的事情,如对本章前面内容的记忆,也可以是对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的记忆。我们知道信息要进入长时记忆,首先要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为什么我们能记住大量的内容,这主要是由于记忆活动的组块功能的作用。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精心复述和长时记忆的经验联系起来,使它变为长时存储的一部分,例如要记数字系列149162536496481.大大超过记忆广度。若队已有的平方规则知识将它们组织起来就变得非常好记了。这种将输入信息进行编码,使之成为较大的单元就是组块。对信息的组块或重新组织的过程,不仅影响到长时记忆的获得和保持,而且也影响到从长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
一、长时记忆的保持
长时记忆保持着关于世界各类事物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由于某种原因,它们可能发生数量和内容上的变化。同时,尽管长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数量很大,我们仍然能熟练地运用存储的信息。它的存储形式是什么,言语和视觉信息编码是否以同样的形式在
头脑里表征。
1信息保持在数量和内容上的变化
爱宾浩斯的保持曲线:最早对记忆的保持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爱宾浩斯(1850—1909)。为了防止过去的经验对当前学习的影响,他首先创造使用了无意义音节。他以自己为被试在3-4年内学习了几千个用无意义音节组成的不同长度的字表。每学会一张字表就对保持情况进行测验。他将实验结果意画成记忆保持曲线,也可以叫做遗忘曲线,因为保持量变少,就味着遗忘增加。学习一张字表达到刚能背诵的程度,然后经过不同的时间问隔,测定节省学习次数的百分数,以此作为保持的度量。所谓节省学习次数的百分数是指在学会后经过一定时间间隔不复习,在重新学习时所用的次数与最初所用次数的百分比。他的实验结果证明了记忆保持(遗忘)的一条发展规律:在刚学会后的短时期内遗忘较多,在过了较长时间间隔后,记忆保持的数量变少,遗忘的发展也较慢了(图9-12)。
保持间隔时间(小时)
图9一12爱宾浩斯遗忘曲线
后来人们用不同的学习材料测验记忆保持,所得结果表明遗忘的发展受许多因素制约,例如学习材料的性质对保持的影响较大。一般说熟练的动作保持较好,遗忘较慢;记熟的形象材料也比较容易长久保持,有意义的语文材料,特别是诗歌、散文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要慢得多。
2.信息的储存形式
存入长时记忆的信息是以何种形式存在,它的组织结构是怎样的?有人把长时记忆的储存比做一个图书馆,图书馆的藏书有编目方法。长时存储的信息是根据什么编目?
(1)两类长时记忆
在谈长时记忆的组织结构之前,首先要区分两类长时记忆。图尔文(TFulving,1972)提出语义记忆与情节记忆的区分。情节记忆是和一定的时间、地点以及具体情景相联系的记忆,是属于个体自传式的记忆内容,如象“我某天晚上吃过一只烤鸭”,“我1980年考上大学”等。而语义记忆则是指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地点无关,如象化学公式、乘法规则、一年有四季等等。而且情节记忆信息经常变化,往往变得不易提取,语义记忆变化较少,保持的信息较为稳定。
(2)语义记忆模型
对语义记忆的研究多从这样一种观点出发,即认为语义记忆只是对语言知识的记忆,尤其是对词义和使用这些词的规则的记忆。科林斯和奎连(collins and Quilian,1969)提出层次网络模型,是关于语义记忆最早的电是最著名的一个理论。
在科林斯等人的模型中,概念是基本单位,概念又分不同水平,各概念又有其本身的属性,所有这些都按一定的次序相互联系形成网络状。如图9.13所示,各黑点代表概念,称作“节点”。每个节点有许多小的线段,表示该概念的有关特征。如鸟、“有翅膀”、“会下蛋”等。每个节点又有向上的连线与各上属概念范畴相连,表示“金丝雀”属于“鸟”,“鸟”又属于“动物”。
上述模型通过语义提取的实验证实了它有一定道理,向被试呈现关于概念隶属关系的句子,例如“鸟是动物”或“金丝雀是动物”等,也可以呈现表示概念属性的句子,如“动物吃东西”或“鱼能游泳”等等。上述句子呈现完,被试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反应。根据反应时间长短就可以断定各概念间的层次关系或属性关系存储的实际情况。
例如关于下面的三个问题:
①“金丝雀吃食物广吗?
②“金丝雀会飞吗?”
③“金丝雀会唱歌吗?”
图9—14不同层次上信息的提取时间
参考图9一13的假设结构,上述三个问题在不同语义水平上。对它们的反应时间应该是不同的。如图9.14表明,随信息所处的节点的水平增加,反应时间也增加。大约每升高一级水平要增中75毫秒。
这个模型所表现的语义记忆关系是很单纯的,实际上概念意义是复杂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不会象模型所表述的层次那样整齐。
(3)双重储存系统与单一储存系统
信息不仅以语义的形式而且以视觉表象的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例如谢波德(Shepard,1967)给被试看一套600多张的彩色图片,然后进行再认测验。测验中用成对的图片,其中一张是看过的,另一张是新的。要求被试指出看过的一张。结果认对的竟达97%。比同样情境中词的保持要准确。对这些图画的再认成绩这样高,表明被试必定记住了关于图画的一些东西,而不仅是在记忆图画时简单的言语描述。
根据视觉长时记忆的事实,佩沃(Paivjo,1969,1978)提出双重存储系统的理论。他认为长时记忆有两种表征信息的系统,一种是言语系统,一种是非语言的表象系统。后者仅仅处理一定种类的信息,如具体概念,“狗”,“自行车”这样的词所代表的概念,而不适合于表征象“真理”、“公平”这些抽象概念。根据这一理论,具体性的词之所以记忆保持好,是因为它由言语系统和表象系统两方面进行表征,所以比只靠言语表征的抽象词记得好。
表象虽然是客观事物的记忆形象,但它不是事物的复制象,也不是照片。它是经过分析和模式识别后对视觉事物进行编码的东西,是和言语信息具有同样的表征形式,这是单一表征系统的观点。例如不理解其意义的图形是记不住的。当指出图形的意义或附加上一种意义,该图形就可以保持。这表明语义分析对图形的保存也象对言语项目的保存一样,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能否定视觉记忆表象的客观存在。
二、长时记忆的提取
存储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重现出来。寻找记忆信息的线索是提取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除此之外影响信息提取的因素还包括信息组织的系统性、提取信息时的情景、对提取的干扰因素以及情绪对提取的影响等。
1.回忆和再认
从经验中可以知道回忆似乎不同于再认,而且回忆一般比再认要难。这种差别主要是线索的可用性。进行回忆时,首先要在记忆里搜寻可资利用的线索,然后才能作出回答,如果线索丢失则回忆失败;而再认时,要辨认的事物或者存在于眼前或者是以另外的事物代替,在两种情况下都提供出可以和记忆中保持的信息相比较的线索,因而再认的成绩远比回忆的为好。
回忆虽然一般较再认为难,但如果回忆时有提示线索又会变得较容易。一个实验要被试记一个由各种类别的词组成的词表。回忆时,将被试分为两组,对第一组提供类别名称作为回忆线索。对另一组(控制组)不给予任何提示。结果表明提供回忆线索的被试回忆出的数量远较控制组为多。因此可以肯定,控制组的成绩差,主要是缺少回忆线索。
2.影响提取的因素
对信息进行合理组织或使它们处于一定的前后关系中可以增加线索,促进提取;如果提取线索受到干扰或消极情绪在起作用也可以妨碍提取的成功。
(1)合理组织和前后关系的影响
我们在谈到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以及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存储方式时都谈到对信息进行组织加工的意义。同样的,如果我们要能高效率和准确的从巨大容量的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也只有按照一定的组织系统才有可能。包尔等(Bower,1969)要求被试记四张词表。对一些被试,词表上词的安排是按照树状层次组织起来的,如像图9—15所表现的。另一些被试所记词表上的词则是随机排列的。测验结果表明,对记忆有层次组织的词回忆的正确率可达65 %,而对随机排列的词回忆只有19%是正确的。
为什么按层次组织的材料能改进提取。这可能是由于材料的组织为提取时的搜寻过程提供了线索。如上述例子,被试在提取时可以把类别的不同水平作为线索。这样就避免了在提取无组织材料时所发生的围绕某些词打圈子的情况。这说明按组织体系提取信息是保证提取活动高效率的重要条件。
图9-15 改进提取的层次组织
我们记忆事物总是在一定的环境和上下文中进行编码和存储。因此当我们提取有关信息时,如果它是处于编码时的前后关系(上下文)中,则会得到提取的线索。例如要回忆你在中学时同学的姓名,你可能感到困难,但如果让你回到原来中学上课的教室中去看看走走,你的记忆提取能力就可以得到改善。
(2)干扰对提取的影响
生活里有时遇到一个记忆线索与几个有关事物相联系的情况,当从这个线索提取其中一个事物(称为目标项目)时,常因其它有关事物的干扰而造成提取的困难。与一个线索联系较牢固的项目往往干扰与同一线索联系较弱的项目的提取。
(3)情绪对提取的影响
情绪对提取是否有影响,有些什么表现呢?情绪可直接影响对长时记忆的提取。
首先是对兴奋事件的记忆能改进提取活动。因为兴奋的事情与中性的事情相比,人们更倾向于思考它、叙述它。复述,特别是精心复述有助于对信息的组织,而经过组织的信息能改善从长时记忆的提取。
情绪影响提取的另一个因素是提取信息时的情绪背景和信息获得时的情绪背景是否一致。当我们学习某种材料时伴有悲伤的情绪,以后我们出现类似的悲伤情绪就可以成为提取有关记忆材料的最好线索。包尔(B0wer,1981)要求被试连续记录一周的日记,记下每一件引起情绪活动的事,并注明它是高兴的事情还是不愉快的事情。收到日记后隔一星期,在催眠的情况下要被试回忆日记中的记载。半数被试置于高兴的气氛中。半数被试放在不愉快的气氛中。结果在愉快气氛中的被试,回忆起来的多数事情是高兴的事;而在不愉快的气氛中,被试提取的多是和不愉快相联系的事件。
三、长时记忆的遗忘
提取失败就是遗忘。提取失败可能是采用了不恰当的组织方法,也可能是回忆时缺少提取线索。这些都是和记忆过程本身有关的原因。下面将谈提取失败与其它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关系。
1.记忆痕迹自然衰退
存储的信息由于不使用而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衰退造成遗忘。记忆痕迹可以由于脑中代谢过程的不断进行而受到消磨直至最后消失。但只是一些推论,目前尚未提出直接证据。
2.干扰的影响
旧信息的存储往往要受到新输入信息的影响,这就是干扰,它是造成遗忘的另一个原因。
干扰理论的直接证明来自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的实验。倒摄抑制是指原初学习和回忆之间插入的学习材料对原初学习回忆的影响。实验安排如下:
实验组:学习A一学习B一回忆A
对照组:学习A一休息一回忆A
两个被试组回忆成绩的差别就是倒摄抑制的度量。
前摄抑制指以前学习的材料对当前学习的影响。实验安排如下:
实验组:学习A一学习B一回忆B
对照组:休息一学习B一回忆B
上述两种抑制发生的关键因素是原初学习和插人任务的类似性。有关研究证明中等相似程度的学习材料产生最大的干扰。
如图9-16所表明的。
材料相似程度
图9-16材料相似程度对回忆的干扰。
A点相似度最高。B点相似度中等。C点相似点最低。
许多研究还表明,原初学习程度与插入材料的干扰程度成反比。当插入学习,紧接在原初学习期后进行,则干扰最大,因为插入学习破坏了原初学习后所需要的巩固期,所以干扰效果更明显。
总之,在长时记忆遗忘的原因中,一般认为干扰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记忆“痕迹”是以一定的物质为基础,也必然有发生、发展和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的过程。因此,考虑遗忘的原因时,衰退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五节 内隐记忆与元记忆
一、内隐记忆
传统的记忆研究侧重于外显的记忆。但近年来人们发现存在着一种内隐记忆,它已成为记忆心理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内隐记忆的发现是对健忘症病人的实验观察。早在上世纪60年代,研究者沃林顿与韦斯克兰茨(E.K.Warrington&L_Weiskrang)发现,当健忘症患者不能再认或回忆近期学习过的项目材料时,他们却能在一些采用间接测量记忆的方法中表现出对原有学过的项目的记忆效果。例如,向患者呈现一些常用的词,让他们学习,尽管在随后对他进行的再认和回忆的测验中,他们的成绩很差,但如果采用其它的测验方法,如给出所学过的词的词根或残词,让患者把它们填成一个词,发现患者会用曾学过的词而不是用别的其它的词来补全。出现了这种情况,表明了健忘症患者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具有着对学过的词的记忆。虽然健忘症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所学的词的记忆,但是,他们却能在特定的操作条件下表现出了记忆的效果。心理学家科菲(c.c.cofer)把这种现象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后来发现,启动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反映了一种自动的、不需要意识回忆的记忆现象。这种记忆的特点是:人们不是有意识地知道具有这种记忆能力,它只是在特定的操作条件下才表现出来。后来,格雷夫(Pcmf)和沙克特(D.LSchacter)称这类现象的记忆为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的测验方法与类型,不同的研究者都提出过不少。罗迪格等(Roedigei,1933)归纳了14种内隐记忆测验的类型,如:词干补笔、残词补全、词汇决定、词的确认、知觉辩认、残画辩认、同音词拼写、相关信息的自由联想、新联系的完词、偏好判断、条件作用、习惯化、单词提取、人脸辩识等。
词干补笔(word—stem completion)是使用最广泛的内隐记忆测验之一。它是指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对他提供单词的头三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二或三个字母以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词。例如,Mol一填写Mot her。补笔的另一种形式是残词补全,是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词后,把缺少的一些字母的缺笔字填成有意义的单词。如—_ys~ry填写mysry。
内隐记忆的研究,无疑会使我们对人类记忆的认识与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入。但内隐记忆的研究目前在实验上以及在理论上还有不少分歧,许多问题尚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但内隐记忆这种记忆特性是存在的,已得到共识。
二、元记忆
元记忆(Metamemory)最早是由弗拉威尔(J.H.Falavell)1971年时提出来的。他认为,记忆有四个相互联系的领域:记忆容量、策略、非策略性知识和元记忆。所谓元记忆就是个体对自己记忆过程和内容的了解和监控。个体通过自身经验的积累,对自己的记忆活动及特点会有一定的认识。他可以估计自己能记住了一些什么及有着一些什么体验,如知道感(feeling ofknowing)等。人的元记忆能力是从儿童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当前对元记忆的研究工作,大多都侧重于儿童元记忆的发展方面。
元记忆的测量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立测量,另一类是一致性测量。独立性测量是要测量个体对记忆容量、任务特征、策略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的了解程度。一致性测量则是对记忆的监控的测量,它可以对个体监控的记忆过程的能力作出评估。
1独立测量法
独立测量法主要是评估个体元记忆的知识,可采用谈语法及非言语技术进行。
谈话法是研究者预先设计了一些项目,每个项目都包含了一个或多个有关记忆编码和提取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个人变量、任务度量和策略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问题研究者与儿童交谈,有的问题要求儿童在两种选择之间作出决策。根据谈语的结果分析,对儿童的元记忆知识作出评估。
非言语技术测量要求儿童在许多图片之间进行对偶比较。儿童被试的任务是从两张图片中选出~张来回答有关记忆的问题。
2.一致性测量法
一致性测量主要用于评估个体的记忆监控能力。一般性测量是要求儿童对自己所要进行或已经完成的作业成绩作出一种自我估计,然后把这种估计与他们的实际操作完成的成绩加以比较,二者的一致性和程度代表了他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监控能力与水平。用于一致性测量的类型有:预言成绩的测量、回忆准备测量、“知道感”(feeling 0f kIlowing)测量以及延迟估计等,在这里我们介绍当前使用较多的“知道感”的测量。
“知道感”的测量就是向儿童呈现一些项目,要求他们对每一个项目都给予命名,接着检查他们是否记住了这些命名。当儿童不能回忆出某些项目的名字时,就问他们如果这些项目的名字重新出现了时,他们能否识别出这些项目的名字。接着研者将这些项目的名字和其它无关项目的名字混在一起进行一次再认测验。将再认所得的成绩和先前的“知道感”判断加以比较,就可以了解“知道感”判断的准确程度,从而推测被试记忆的监控能力水平。
所谓知道感(FOK)是指人们对那些不能直接地被提取的记忆内容,在主观上仍有一种“我知道”之感。是指在记忆提取失败之后,相信某些信息能从记忆中提取出来,而现在又提取不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思考题
1.简述记忆的三个系统。
2.短时记忆存储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3.短时记忆是如何向长时记忆转化的?
4.长时记忆的组织结构是怎样的?
5.举例说明影响长时记忆提取的主要因素。
6.什么是内隐记忆?它与外显记忆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