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言语
人与动物不同,能够掌握前代人的知识以及同时代其他人的经验。所以,人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在认识、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它们为人类服务等方面,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人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人具有言语和语言这个强大的工具。这是人与动物的一个重大区别。
第一节 语言和言语的一般概念
一、语言的概念及其职能
1.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符号系统,如数学、物理的符号、交通标志等等。这些符号系统,是由人们共同约定而创造出来,并要求彼此共同遵守的。而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它是在人类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是从劳
动中产生并和劳动一起发展的。
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的词,具有音、形和义三方面的特点。词音和词形是词外在的物质形式,而词的意义即词的内容,则是词这种符号对现实世界中各种对象和现象的抽象、概括的表达。比如说,“椅子”这个词就概括了大量的、有意义的信息,指出了这是一种家俱、有四条腿、有靠背、用来坐的等等。心理学家们认为,词的意义与词的个人含义这两者是不同的。同义是指词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客观的特征,而词的个人含义则是指对词的内容的主观体验。例如,“死亡”这个词的意义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
2.语言的基本职能
语言是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一种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武器。具体一点地说,语言的职能可以分成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是保存、传授和领会社会历史经验的手段
人类个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都是以前人的经验为基础的。每个人从儿童时代起,就从父母那里获得一些知识;进入学校后,则从教师的讲解和书本上得到有关世界的知识;成人则往往通过书本领会和掌握几百乃至数千年以前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经验。人类的知识能够保存和积累下来,传授给子孙后代,这是因为人类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如果没有这个工具,那么,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随着前人的死亡亦即消失。后人将重头开始再去认识世界。这样,社会就根本不可能发展。
(2)语言是人们之间进行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言是个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例如,有人到商店去,对售货员说:“要一件上衣”;售货员问:“什么色的?”;“蓝色”。后者就会拿一件蓝色上衣给他。在这个简单的利用汉语来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既涉及到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对方,也包括通知对方自己已了解什么,以及希望进一步向对方了解什么。这种交际活动,往往对参预交际的人的行为产生制约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直接的(如上述例子),也可能是间接的(例如,我们只是告诉某人一个对他的活动有重要作用的消息,但并不要求他如何行动)。
(3)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活动的武器
人的抽象思维是用概念来进行的,而词则是概念的承担者。人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对问题进行思考、一步步地解决问题,都离不开语言这个武器。同时,思维活动的结果,也要用语言来记录和表述。比如说,我们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多少?”这就已经使用了语言这个武器;在证明的过程中,又要用到“平角”、“内错角相等”及“平行线”这样一些词;最后,要用“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样的话来记录和表述问题解决的结果。倘若离开了语言,人类是没有办法进行这样的思维活动的。
在上面三种职能中,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这是语言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职能。因为,语言是因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也只有在交际的过程中,人们才能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新的知识;也只有在交际过程中,社会历史经验才得以有效地传授。
二、言语及其与语言的关系
一个人利用某种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或与其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这就叫言语。例如,人们相互之间的交谈、讲演、指示和写作等等,都是各种不同形式的言语活动。
言语和语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有以下一些重要区别。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言语则是人的心理现象
语言是属于社会现象之列的,它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我们要了解某种语言和它的发展规律,就必须要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联系创造和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去进行研究。但是,言语却不同,它是属于心理现象之列的,或者说,它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一个人在出生之后,在周围成人的影响下,通过某种语言的词的符号作用,在大脑两半球内逐渐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词的条件联系系统。这种以词为条件刺激物的条件联系系统,称之为第二信号系统。建立了第二信号系统,人才能进行言语活动。因此,可以说,言语活动是随着一个人的第二信号系统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一个人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如果一个人死亡了,他也就不能进行言语活动了。但是,他生前进行言语活动时使用过的那种语言,是不会因此而受到什么影响的。言语活动是和个人的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所以,我们在研究言语及其发展规律时,要联系各个个人的具体生活情境去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研究。
2.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言语则是交际的过程
前面已指出,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人们利用它来表达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而言语则是人们利用这种工具去进行交际、交流思想的过程。有些人掌握几种语言,他们就可以利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言语活动,利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同一的交际,交流同一的思想。另一方面,语言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
对社会全体成员来说是共同的东西,是为社会全体成员同等地服务的。所以,同一民族的不同成员,可以利用同一种语言交流不同的思想,进行不同方式的交际。这就是说,同一个人可以利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言语,而同一种语言也可以服务于不同的人们来进行言语。所以,两者是不同的。
3.言语的缺陷不是语言的毛病
历史上每一个社会都有它自己的有声语言,但是,任何一个社会内,只有那些会讲话的人,才能利用有声语言来进行言语。聋哑人不会讲话,他们不能利用有声语言,这在言语活动上是-种缺陷。但是,我们不能说他们所属的那个社会没有有声语言或有声语言有毛病。此外,象失语症之类的患者,他们部分地失去了言语的机能,但对语言这个全民的交际工具并没有丝毫的损害。所以,我们把失语症称之为言语的疾病,而不能称为语言的疾病..
由此可见,语言和言语是不同的。实际上,在许多语言中,言语和语言这两个概念是用两个不同的词来表示的。例如,在俄语中用只3blK和PeLfb,在英语中用L{mguage和Speech,分别表示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
语言与言语不同,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言语又是与语言密不可分的。言语不能离开语言而独立地进行。无论是谁,要进行言语活动,就必须要以一定的语言为工具。离开语言这个工具,人就无法进行言语。同时,语言也是离不开言语的作用的。任何语言,只有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体现出它作为交际工具的职能。如果某种语言不再被人们用来进行言语,那么,它就会失掉其作为人们进行交际工具的这个本质,从而也就会变成“死的语言”了。正因为如此,人们有时候并不是把两者严格地加以区分的。在某些情况下,常用语言这个概念泛指包括言语在内的意思。
第二节 言语活动的形式及其生理基础
对言语活动的各种形式,可以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加以分类。通常,可以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又可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1.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根据言语的功用和结构,首先可以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所谓外部言语,就是指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因此,外部言语在结构上一般来说比较严谨,其目的是为了正确地传递信息,不致引起交际对方的误解。所以,外部言语一般是前后连贯的、完整的;严格遵守文法规则的;用词力求准确的。内部言语是在进行思维时所伴随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大都是不出声的(或声音很小、旁人听不清的),因为它不是指向于同别人进行交际,而是针对自己发出的。例如,去某个地方,要选择一条最好的路线,我们总是先跟自己讨论一番。内部言语的功用不在于交际,这种言语过程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言语者本人,所以,内部言语在结构上是比较松散的;它往往是不连贯的,不完整的,不一定遵守文法规则,只要言语者本人理解就行。
2.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外部言语又根据其表现形式而分成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1)口头言语
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发音器官说出某种语言的词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借此来进行交际的过程,称为口头言语。简言之,人出声地说话,就是口头言语。口头言语是人类基本的言语活动。
口头言语又可以分成两种,一是独自言语,另一是对话言语。
独自言语就是由一个人单独地发言而其他人则作为听众,如演说、报告、讲课等,独自言语是一种比较开展的言语。发言者和他的听众及当时的情境缺乏紧密的联系,所以,发言者不大可能去利用交际对方反馈回来的信息,也很少利用从交谈情境中获得的非言语的信息。但是,独自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动的、有组织的形式。换句话说,说话者应当有一定的主题,根据主题确定具体的内容,再按照这些内容去组织自己的发言,否则,就会变成信口开河。独自言语的特点要求有选择地运用最合适的语言手段,以便能确切地表达言语者的思想和意图。同时,为了加强对听者的影响,还要善于使用某些非语言的、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很重要的交际手段,如语凋、表情和动作等。
对话言语一般来说是一种情境性的言语。也就是说,这种言语过程是与交谈进行时所处的情境(包括周围环境、交谈双方的心理状态以及上下文等)相联系的。因此,它有一些不同的特点。首先,这是一种简缩的言语。由于交谈双方都了解情境,许多东西是“不言而喻”的,在言语过程中都省略了。如果把交谈双方的言语录下音来,再放给另一个局外人听,后者常常是很难理解交谈的详细内容的。同时,非语言的思想交流手段在对话言语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它们往往替代了说话时省略的那些语言成分。另外,对话言语是一种反应性的言语。它的进程常常受前面所说的内容所制约,有时是对非言语刺激的直接反应。所以,这种言语往往是自然而然地进行的,缺乏严密的组织,结构是松散的。
(2)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是人们借助于某种语言的词形(文字)来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言语活动。文字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个人的书面言语也是在他的口头言语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儿童首先掌握口头言语,然后才逐步掌握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是独自言语的一种变式。它具有与独自言语相同的特征。这些特征甚至更为突出。由于书面言语不能利用动作或表情等非语言的手段,所以,它常常需要更开展的形式,更严密的逻辑结构和精确的词句来表达思想,达到交流的目的。
二、言语和思维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认为,“思维就是指不出声的谈话而言的”。他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地思维”,以后才“由外部的语言过渡到耳语,继而又过渡到内部的语言”。华生是很重视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的,但是,他把语言和言语混而不分,进而又把言语和思维视为同一个东西,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言语和思维是不同的。思维是一种认识过程,而言语却是一种交际过程;思维是一个人借助于某种语言的词的信号作用,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面言语却是使用某种语言来表述思维活动内容和交流思维活动结果的过程。一个人在解代数方程时,头脑中进行的分析综合活动和各种演算,这是思维过程。当他把解方程的方法、步骤和结果说出来时,这就是言语过程。我们不能把言语和思维混为一谈,否则会导致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一切夸夸其谈的人,都是思想丰富而敏捷的人。
当然,尽管言语和思维是不同的,但这两者常常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人在进行思维活动,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总是以第二信号系统的词作为其刺激物的。任何语言的词,要通过人的言语活动才能成为第二信号系统的有效的刺激物。换言之,只有通过言语活动“说出”的词,才会有效地激活第二信号系统来进行思维活动。人不但在别人的言词刺激下进行思维活动,也可以在自己的言词刺激下进行思维活动。人即使在独自沉思的时候,也往往自言自语。这种“自言自语”是一个人向自己表达思维活动进程或结果的言语。而这种言语反过来又成为进一步开展思维活动的有效刺激物。同样,言语也离不开思维的作用。一个人在和别人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时刻需要通过别人的话来理解对方的思想,推测对方的意图等等。理解和推测,当然是思维过程的作用。
三、言语的生理基础
任何语言的词,不但有固定的声音和形状,而且都有其相应的涵义。词并不是单纯以它的声或形来发生信号作用的,而是以它的声音或形状与其固有的涵义之间的联系来发生信号作用的。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信号的信号”。我们在进行或感知言语的时候,是把词作为吖言号的信号”来运用和理解的。这一复杂的过程是在大脑两半球皮层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各种形式的言语活动,在生理上都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都是与大脑相应部位的活动机制分不开的。
人的言语活动包括听、说、看和写几个方面。所以,人的正常的言语活动是和人的听觉分析器、运动分析器以及视觉分析器的作用分不开的。这些分析器相应的大脑皮层末端,就构成了大脑皮层的“言语区”。(图11—1)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研究的结果,发现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是分布得比较广的。1861年,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P.P.Broca)发现,在大脑皮层左半球的下额回,有“运动性言语中枢”。如果这个区域受到损伤,就要引起“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虽然仍能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话,但却丧失了正常说话的能力,只能发出一些单个的声音。1874年,德国神经学家威尔尼凯(K.Wemicke)发现,在大脑左半球的颞上回后部,有“听觉性言语中枢”。如果这个区域受到损伤,就会引起“听觉失语症”。患者还可以说话、写字和看懂文字,能听到别人言语的声音,但是,他不能分析复杂的言语,不能听懂别人说话的意思。后来,人们又发现,在额叶的额中回后部有“书写言语中枢”。这一区域如果受到损伤,就会引起“失写症”。患者丧失了写字和绘画的能力,尽管他的手部肌肉仍然是可以活动的。此外,在顶下叶的角回附近,有“视觉性言语中枢”。这一部位受到损伤时,就会产生“失读症”。患者的视觉是正常的,但却看不懂文字的意义。
图11—1大脑皮层言语区各部分示意图
从上述脑不同部位损伤招致不同形式的言语障碍来看,说明言语活动对于这些脑机构确实有着特定的依赖关系。也就是说,有关脑机构确实担负着各种特异的言语功能。所以,这些言语功能障碍在患者身上可能只出现一种,但严重的失语症患者则可能同时出现几种言语功能障碍。
言语功能是与大脑皮层的若干区域相联系的,而这些区域主要是在大脑的左半球上。这意味着,大脑左半球是人的言语活动的主要控制者。另外有些研究表明,人的逻辑思惟也主要是与人的大脑左半球有关。因此,人们就把人的大脑左半球称之为“优势半球”,而把右半球称之为“非优势半球”。美国生理学家潘菲尔德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言语中枢都在大脑左半球上。如果儿童大脑左半球受到损伤,则大脑右半球的相应区域会起代偿作用,发展起相应的言语功能。但是,若成人大脑左半球上的言语区受到损伤,那么,其右半球也不会再发展起相应的言语功能(左半球言语区损伤若发生在12岁以后,一般就难以再学会言语)。
当然,大脑两半球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可能只有相对的意义。对右侧大脑皮质全部摘除的患者进行测查的结果表明,只保留左半球的患者,即使在文字的认知能力方面,也低于正常人。同时,言语过程的生理基础是极端复杂的,如果单以上述皮层定位的材料来理解言语的生理机制,这对解释言语活动是不够的。
第三节 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阶段
一般来说,儿童言语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基本阶段。
1.言语前阶段
这是儿童掌握语言之前的一个准备阶段。这个时期大约是从儿童出生后2个月到11个月左右。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开始只是呱呱叫喊(大约从2个月到5个月)。他发出的声音相互之间没有什么联系;这些声音也没有一定的范围,常常是偶然发生的;声音是经常变化的,儿童每~次发出的声音都是不相同的;这些声音也不属于某种确定的语言范围。所以,这个时候儿童发出的声音,只能说是为掌握语音而作的一些练习,还不能说是掌握语音的开始。
然后,儿童就开始进入学语的时期。这时,儿童发出的各种声音变得有精确的范围和固定化。儿童逐渐地能发出各种音节,并且出现了“假词”(即词音尚未获得客观的、概括的意义)。
2.初步掌握语言的阶段
这大约是从出生后11个月到l岁半左右这段时间。在这个时期中,儿童发出的“假词”获得了客观对象的意义,从而成为真正的词。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儿童通过与成人的交际过程,掌握与运用词的数量迅速增加,因为儿童发现,词可以代替周围世界中某一类对象。但是,起初儿童往往把发音相近但含义不同的词混同起来。
随后,儿童升始掌握语言变化的机制,学会辨别出个别爵素不同的词完全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还处在单个词的言语阶段。在他的话语中还没有语法结构,因为儿童不会运用语法手段把单个词连成句子,只是孤立地将需要的词说出来。例如,有一个小女孩,想要把一枚钮扣放进她的衣服口袋里,但总是放不进去,因为她刚好坐在口袋上。这时,她的话是这样的,先说了几次“钮扣”,然后又说“口袋”这个词。她懂得钮扣和口袋之间的关系,但不知道如何在语法上表示这种关系,不会把两个词组合成一句话。虽然儿童在这个阶段上只能说出一个单词长的句子,因而也没有句子的语法结构,但是,儿童能根据单个词来听出成人说话的意思。
3.掌握语言的语法结构阶段
这是儿童开始掌握语法构造句子的时期,大约延续到3岁或更长一点时间(3岁半左右)。
从上面的例子中已经可以看出,在单个词阶段,儿童已在寻求把单个词汇合起来的途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发现了词的可结合性,于是双词句开始发展起来。这些双词句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用单个词不能明确表达的意思。例如:
1)指出一个对象或情境,评论一件事情,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性质:
识别:“看狗狗”。:
地点:“书在这儿”。
重复或重现:“还要牛奶”。
不存在或消失:“玩具没有了”。
否定:“不是狼”。
所有物:“我的糖果”。
属性:“大的汽车”。
从上面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句中都有一个对象名称的词(如“汽车”)和一个起着运算符号作用的词或称为功能词。把词汇划分为内容词(给对象命名的词)和运算符号或功能词,这是早期儿童语言的普遍特征。
2)指出情境的某些关系:
动作者——动作:“妈妈走”。
动作——对象:“打你”。
动作者——对象:“妈妈书”。(即:妈妈看书)
动作——接受者:“给爸爸”。
对一个与幼儿一道生活过的人来说,非常熟悉上面所列出的这些双词句。世界上所有的儿童,在这个阶段的初期,差不多都会以类似的方式谈论同样的事情。当然,这个时期的儿童虽然学会了把词连结成句,但他的句子的长度却只有两个词。一个儿童也许能说:“妈妈糖”,“吃糖”和“妈妈吃”,但是他不能把三个词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妈妈吃糖”。
随后,儿童在双词句的基础上学会了把句子的各部分连结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有人对儿童构造句子的过程作过观察。因为儿童有时出声地构造句子,所以可以听到儿童构造句子的过程。例如,儿童想要说站在桌子上的一只猫,他就说:“站。猫站。猫站在桌子上。”这种情况表明,儿童一个词接一个词地学会构造完整的句子。
一般认为,当儿童到了3岁或3岁半的时候,已大体上知道语言学规则的基本类型,能初步地运用各种基本的语法形式。当然,在这个时期,儿童言语活动中出现的句型,主要是一些基本陈述句型。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言语会出现更长的句子,更复杂的语法结构,词汇也更加丰富,且能自由地选用同义词等等。但是,可以说,儿童的言语并没有根本性的改造。
二、我国儿童言语发展的观察研究
我国心理学家吴天敏、许政援(1979)对幼儿(从初生到3岁)的言语发展,作了纵向的记录和研究,探索了儿童言语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她们认为,3岁前儿童言语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有规律的过程,又是~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它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她们把儿童言语发展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
1.简单发音阶段(从初生到3个月)
婴儿最初的发音是哭,这也是为以后学说话作准备的最初练习。随后,首先学会发基本的韵母。声音还很小,而且,这些音大多是一张嘴气流从口腔中冲出来就能发出的,只是由于嘴巴张得大小不一而造成不同的音。
2.连续音节阶段(4至8个月)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发音,产生了一个新的特点,能发出重复的连续音节。当然,主要是同一音节的连续重复。如ba_ba_ha等。
3.学话萌芽阶段(9个月至1岁)
在这个阶段上,连续音节的发展,又有新的特点,即不单是同一音节的重复,而是明显地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
近似词的发音也增多,同时婴儿也开始模仿成人发音了。所以,这已是处于学说话的萌芽状态了。更重要的是,在成人的教育下,一定的“音”开始能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即开始具有一定的意义。如问“灯灯呢?”,婴儿就会看着灯。但是,这个音只有一个具体的联系。昕到“灯”这个音,婴儿只对某一特定的灯反应,而对其他的灯却不会发生反应。所以,这个音是没有概括性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词。
所以,这个阶段言语发展的特点是:能模仿和说出词音;一定的音开始和某一具体事物联系起来;但这种音并不是真正的词,只能说是处在掌握词和用语言来进行交际的萌芽状态。
4.正式学话、单词阶段(1岁至1岁半)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婴儿已开始掌握真正的词了。一定的词的音,己具有一定概括的意义,“灯”这个词对他来说,已不再只是一个具体的声音和某一具体东西相联系,而己具有最初的概括性。“灯”这个音,已代表了各种灯。所以,它已成为一个词了。
在这个阶段,一个词(如“妈妈”)往往代表着各种含义,包括要妈妈抱他或给他一点东西吃的,所以,一个词常代表一个句子的意思,叫做“以词代句”。因此,这个阶段被称之为单词阶段。
但是,儿童对成人话的理解,却并不限于单词。若成人问他“要吃奶吗?要吃点头”,他能点头。这说明,理解别人的言语要发展得更快一些。
5.简单句阶段,掌握初步的语言(1岁半到2岁)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由单词句进入多词的简单句。简单
句又分四种情况;
1)主谓句。如:“奶奶开开”;“皮球来了”。
2)谓宾句。如:“不要娃娃”;“上学校”。
3)主谓宾句。如;“这是花皮球”;“爸爸上学校”。
4)复杂的谓语句,即句子有一个以上的谓语。如,“给我梳子梳头”。
在这个阶段,已经出现了复合句,但数量极少。各类句子数量的比例,大致是:简单句占55%,单词句占37.7%;而复合句仅占713%。所以说,简单旬是这个阶段儿童言语发展的主要特点。
6.复合旬的发展。掌握基本的语言阶段(2岁至3岁)
在这个阶段上,简单句仍是儿童言语的主要形式。据统计,简单句占61.4%(2岁至2岁半)和52.8%(2岁半至3岁);但单词句却明显下降,只占8.1%和4.9%;复合句则上升为30.5%和423%。句子的长度也明显增加,出现了句长为16个字以上的句子。这是过去所没有的。
言语所表达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2岁前儿童的言语内容,只涉及当前存在的事物或当前的需要。而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用言语来表达当前不存在的、过去的一些事情。
2)在儿童的言语中,能反映一些人和物的关系。如问;“小床妈妈睡得下吗?”答;“睡不下。”为什么?”答:“妈妈大。”说明儿童能理解这类简单的关系。
3)开始表达一些时间观念。
4)能通过言语反映对~些人物的评价。如听完一个故事后,对主人公评价说:“他勇敢”。当然,这主要是对成人评价的模仿。
5)能用言语来支配、组织最简单的活动。
上述六个阶段虽然各有特点,但归纳起来,与前面所述的儿童言语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是一致的。这也说明,各国儿童言语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是一致的。
当然,儿童言语的发展是有个别差异的。在各个儿童身上,某个阶段或某个新的特点出现的时间,是有早晚之分的。这种时问差距不只是十天半月,而是有可能达到二三个月之久。
第四节 实验心理语言学
当我们昕某个人讲话或读一个句子时,好象自然而然地立刻明白了句子的意思。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感知和理解句子是有一个过程的,它要运用和服从于一定的语言学的和非语言学的规则。心理语言学家对这个语言的加工过程的特点,作了一些实验研究。
一、字句的感知
人们在认读拼音文字的时候,只要组成词的外形轮廓的那些主要字母保留,即作为主干的起首字母、结尾字母及中间的重要部分保留,那么,即使其中有个别字母脱落,也能正确地认出原词。这表明,对词形的辨认,服从于知觉整体性的原则。另外,在认读拼音文字时,一个词中个别字母的错误,也往往不易被发觉。这是因为词的整体知觉本身影响着对字母的识别。
人在识别汉字时,也服从于知觉整体性的原则。人对汉字的认知,一般根据字形的轮廓和其他一些重要特征,而往往不受个别笔划脱落和畸变的影响。很早以前,就有人对汉字辨认中汉字不同部位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人在辨认一个汉字时,汉字的上半部和下半部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人辨认汉字时,根据字的上半部,其辨认率就比较高;根据字的下半部,其辨认率就比较低。这可能是因为汉字上半部的笔划所携带的信息量大于下半部所代表的信息量。近年来,有人作了更进一步的实验。他们把汉字分成四个象限,然后分别遮住其中一个象限,让被试辨认此字。结果表明,遮住左上象限时,被试对字的辨认受到很大的干扰(尤其是对左右分隔型的汉字)。而遮住右下象限时,对辨认汉字的影响很小。这就更进一步的证明,汉字的不同部位所携带的信息量是不同的。
二、加工句子的时间
在研究人的理解言语的心理过程时,往往是从探讨人对句子的加工过程入手的。如果给被试呈现一些不同类型的句子,然后测量被试理解这些句子的时间,就会发现,被试加工这些不同类型句子的时间是不相同的。例如,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给被试看一张图,图的上方是一个星号,下方是一个加号;同时给被试呈现一个句子,要求他尽量正确而迅速地判断句子与图形的意思是否一致;若句子陈述的意思与图形~致,则回答为“真”,不一致则回答为“假”。若被试要正确地判断句子与图片意思是否一致,那么,他就必须要理解句子本身。结果,不同类型句子的平均加工时间为:
1)星号在加号上面。(真肯句)1 31秒
2)加号在星号上面。(假一肯句)1.61秒
3)星号不在加号上面。(假一否句)2.02秒
4)加号不在星号上面。(真一否句)2.14秒
从上述实验所得的结果可以看出,理解一个否定句要比理解一个肯定句困难一些,其加工所需的时间要长一些。在理解肯定句时,假旬所需的加工时间要多一些,而真句的加工时间则少一些。但是,在理解否定句时,情况就不同了。在这里,假句的加工时间比较短,而真句的加工时间就比较长。
当人们阅读和理解了一些句子以后,过一会儿,他们往往不能一字不差地复述刚才阅读过的句子,但是,却能说出这些句子的主要意思。说话者利用特定的词和句子结构,是为了传递特定的意义;听者利用这些词和句子结构,也仅仅是为了发现句子所包含的潜在的意义。言语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人们一旦理解了句子的意义以后,往往就很快地抛弃了关于句子表面结构的信息,而抓住了句子传送的意义。
有人做过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理解和记忆句子的时候,那些与意义没有关系的句子表面结构的细节,通常是记不住的。在实验中,先给被试念一段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一句选来作为被测的句子;念完这段故事后,就给被试四句简单的测试句。这些测试句或者是与刚才听过的一段故事中的某一个句子(被测的句子)完全相同,或者是已改变了句子的形式或意义。然后,要求被试判断该测试句与刚才故事中的那个被测的句子是“相同”或是“不同”。例如,故事中被测的原句为:“他写了一封关于这件事的信给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四句测试句则是:
1)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写给他一封关于这件事的信。(意义改变)
2)关于这件事的一封信被寄给了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主动/被动语态变化)
3)他给伟大的意大利科学伽利略写了一封关于这件事的信。(词序改变)
4)(与原句完全相同)
结果表明,如果被测的句子是在故事的末尾,也就是说,被测句与测试句之间没有时间延隔,那么,被试就能正确地说出上述任何一种类型的变化。但是,如果被测句是在故事的中间,它与测试句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约半分钟以上),被试对句子的句法变化和形式变化(词序变化)就很难识别出来了。也就是说,他已记不清原句特定的句法特征和特定的形式。但是,对于句子的意义上的变化,他仍然能正确地识别出来。这就是说,被试记住了原句的意义,但抛弃了原句表面结构上的某些细节。
进一步说,人对句子的理解和记忆,不单是直接解释和抓住句子本身所表示的意思,而且把来自各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组织,并根据已知的东西作出推理来加以补充。这也是由实验证明了的。
由此可见,复杂的言语结构,只是说话者传递各种思想和听者根据它在头脑里重建这些思想之间的一座桥梁。
思考题
1.说明语言和言语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什么是语言的基本职能?
3.言语活动的几种形式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4.说明脑的几个言语中枢及其相应的言语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