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de: 首页 >> 学习专区 >> 第十二章 需要和行为动机
第十二章 需要和行为动机
作者: 教务处 来源: 教务处 日期: 2012-6-28,10:48

第十二章  需要和行为动机
第一节  人类个体的需要


一、需要的一般概念
    1.需要是个体行为的积极性的源泉
    需要是个体的一种内部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倾向,它表现出个体对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条件的要求。需要反映了个体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稳定的要求。
    人类个体在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表现出自己行为的积极性。那么,究竟什么是人类个体的这种积极性的源泉呢?对这个问题,历史上有不同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的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正是个体的这种或那种需要,推动着人们以一定的方式,在某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另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要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包括对食物和衣服的需要,对阅读文艺小说或观看戏剧的需要,对科学技术和劳动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生产、娱乐和学习等各种活动。所以说,需要是个体行为的积极性的源泉。

  2.人类需要的社会制约性
  人的需要具有社会一个人的性质。对于人类来说,即使是为了满足纯属个人的需要,(例如为了生存人必须要吃东西和穿衣服),也要依赖于社会劳动分工的结果(农民种粮食和棉花,工人在工厂里进行加工生产,店员在商店里出售食品等)。同时,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人们总是利用社会历史上形成的某种方式。比如说,人们在进餐时,要做成各种各样的佳肴,配上各种调料;还要使用筷子或刀叉等。这与动物用爪子和牙撕生肉来充饥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人们有许多需要实际上不单纯是个人的需要,而是他所属的那个集体或社会的需要。这种个人的需要乃是社会集体需要的反映。现在有许多青年,响应国家的号召,到边远地区去进行开发性的工作。这不一定是说他们感到边远地区的生活和工作比起都市里的生活和工作有趣,而是他们认识到去边远地区进行开发工作,是祖国的需要、人民的需要。
    所以,人在满足其需要的过程中,不仅表现出个体活动的积极性,而且也表现出人的行为和动物行为之间的本质差别。动物的需要是天生的,它的生理组织预先规定了它所需要物品的范围,并由此产生占有这些物品的积极活动。因此,动物直接地把自然物品作为其活动动力的刺激。人的许多需要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在人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它们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一定社会制度下分配的情况。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有正常的生产和消费,这就要求人们遵守必要的社会准则,探索事物的内部规律等等。这些要求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人的各种复杂的需要。人的需要的产生,它所指向的对象及满足其需要的方式,都刻上了社会历史的烙印。
    人的需要是人类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或者说,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根源于他的需要。因此,了解人的各种需要,以及人类需要的社会制约性,这对于提高和指导个体活动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需要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把它们大致地归类。根据其产生的根源来说,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而根据其指向的对象来说,可区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1.自然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人类的自然需要,是指个体对那些为保护和维持自己的生命及延续其后代所必需的条件的要求。比如说,所有正常的人,都有充饥解渴、防寒、睡眠和异性的要求等等。这些都属于人的自然需要。,如果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这种正常的自然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个体就有可能死亡,或者不能延续其后代。
    这些自然需要的主要作用,在于维持个体生理状况的平衡。如果个体的生理状况达不到平衡,那么,自然需要就会产生,并引发个体的行动,以期满足这种需要,使个体的生理状况趋向平衡。
    人的自然需要按其种类来说,尽管是与动物和原始人的自然需要是一样的,但是,按其心理实质来说,彼此是有根本差别的。这是因为,人的这些自然需要都带有社会历史的烙印。人类满足这种自然需要的方式和手段已经不同于他的动物祖先了;现代人对这些需要的感受也不同于他的祖先。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

    在人的社会性需要中,体现出个体对人类文化产品的欲求,对政治和交往活动的欲求,等等。比如说,对欣赏文艺作品的欲求,对作为满足某利r自然需要的手段的那些客体(别致的餐具、时髦的衣服式样)的欲求,以及与其他人进行交往的要求等,都属于人的社会性需要。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人所处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制度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所受的培养教育不同,乃至周围生活环境不同,人的社会性需要也就往往各
不相同。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根据需要所指向的对象,可以把人类个体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类。所谓人的物质需要,是指个体对物质文化对象的欲求,如对衣食住的需要和对日常生活对象的需要等等。人的精神需要则表现为对精神文化方面的欲求,对掌握社会意识产品的欲求,对美的享受的需求和对创造的欲望等等。与其他人进行交往的需要,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精神需要,它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从现代社会来看,交往的需要仍然是人的精神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
    根据人的精神需要与社会对人提出的要求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精神需要按其内容来说有不同的水平。比如说,有的人积极地寻找内容丰富的科技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以探索科学的奥秘;有的人却热衷于搜寻和阅读内容荒诞无稽、色情的小报。这是两种水平不同的精神需要。前者是志趣高尚的、高级的精神需要,而后者却是趣味低级的精神需要。按其水平来说,上述两种精神需要本身以及社会对它们产生的活动的评价都是不同的。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要提倡和培养个人的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精神需要。这样的精神需要才是文明的、高尚的需要。
    上面所谈的这些不同类型的需要,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的。比如说,有的需要,如饿了要吃东西,按其产生根源来说,它是一种自然需要,但是,按其所指向的对象来说,它又是一种物质需要。另一方面,有些需要按其产生的根源来说,是属于社会性需要,但是,按其所指向的对象来说,它既可能是精神需要,也可能是一种物质需要。同样,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也不是截然分割的。为了满足精神需要,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例如,阅读文艺作品,需要有纸张和书籍,演奏音乐则需要有乐器等。这些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所必备的物质条件,实际上也是人的物质需要的对象。
    充分满足人的各种合理的需要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如果没有其他条件(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劳动)的调节而过分容易地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这不但不会使个性得到丰富充实和全面发展,而且相反,会使个性变得懒惰贪婪。人的需要若不以劳动来加以调节,它将成为一种寄生的需要。这种寄生的需要就可能成为错误(或违法)行为的根源。
三、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
    马斯洛(A.Maslow)是美国的比较心理学家兼社会心理学家。他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就是人的一些潜能或基本需要。人的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潜能要求得到实现,这是他的“自我实现”论的要点。
    马斯洛认为,在人类价值体系中有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生理需要或称低级需要,另一类是高级需要。他把人的需要分成
五种,由低至高地排成一列。(见图12—1)层次较低的需要获得满足后,才发展出下一个层次较高的需要。各层次的需要是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层次较高的需要发展后,层次较低的需要并不消失,它依然存在,但对人行为的影响就降低了。他提出的人类的五种需要是:


                                                                图12—1人类需要的层次
    1)生理的需要:它具有自我和种族保存的意义,是为了生存而必不可少的需要,其中以饥和渴的需要为主。他认为,生理需要在人类各种需要中占有最强的优势。如果一个人为生理需要控制时,那么,其它的需要均会被推到次要的地位。例如,一个十分饥饿的人,他唯有对食物表示出兴趣,而不会有兴趣去写诗或
研究美国的历史。
    2)安全的需要:人的牛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新的需要,即安全的需要。人会产生要求安全与稳定的欲望,受保护的欲望等等。马斯洛认为,对健康的成人来说,其安全需要能得到充分的满足,所以他们不再有任何安全需要来作为他们活动的动机。但是,在儿童与精神病患者身上,可以经常看到这种安全需要的表现。
    3)归属与爱的需要:上述需要获得满足后,人就会产生进一步的社会性的需要,即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就是参加一定的组织,依附于某个团体等。爱的需要包括给予和接受爱,实质上也是一种归属。他认为,爱与性不是一个同义语,通常的性行为不仅为生理上的需要所决定,还受其他的需要所决定,而其
中主要是爱与情感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我尊重和尊重别人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渴望实力、成就、独立与自由等;二是渴望名誉或声望,即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受人赏识等。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产生自我信任、价值、能力等方面的感觉。阻挠这些需要的满足,会使人产生自卑、虚弱和无能的感觉。
    5)自我实现的需要:上面四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人还会产生一种最高形态的需要,就是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个人潜能、才赋的极度发挥,做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例如,一个工程师力图发明一种新的机器;一个诗人日以继夜地构思新的动人的诗篇等等。
    马斯洛认为,这些不同层次的需要的发展进程,大致与人年龄的增长相适应。社会上多数人的需要,也与社会的经济与文化教育程度有关。对于多数人来说,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乃是一个奋斗的目标。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他认为,在当代这样的社会里,低层次的需要一般都能获得相当的满足,所以,一般人的行为大多是由较高层次的需要引起的。他认为,这些较高层次的需要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有可能导致人的精神失常。因此,一个理想的社会,除了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以外,还应使般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且应鼓励每个人去追求自我的实现。
    马斯洛的观点在反对弗洛伊德露骨的生物学主义方面,在重视人的内在价值方面,都有它合理的地方。他把人的需要分成由低到高的各个层次,也是对的。自我实现论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是应该肯定的。因为自我实现是个人积极性的最高发挥,这方面的心理学规律是需要加以研究的。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就是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以利于四化建设。但是,马斯洛却片面地强调个人的内在价值和自我实现,而没有看到个人潜力的发挥应有一个更崇高的价值目标,即要推动理想的社会的实现,这是不足的。另外,马斯洛强调意识自山、宣扬脱离社会的抽象的人性,甚至认为人的高级精神需要是由人的遗传因素决定的,这种观点我们也是不能接受的。


第二节   个体行为的动机


    一、动机的一般概念
    “行为的发生必有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人的行为的动机。动机是人对他的需要的一种指向与激活,是满足个体某些需要的活动的动力。它总是指向那些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某种事物或行动。如果说,人的各种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和机制,那么,动机就是这种源泉和机制的具体体现。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决不能避免这种情况: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饥喝引起的,并且是由于同样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饱足而停止”。这也就是说,人的饥渴状态表明了个体有充饥解渴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人的头脑被体验为要吃喝的愿望;这种愿望就是个体活动的动机,它推动个体去寻找食物并实现吃喝的行动,以期满足这种饥渴的需要。
    我们要判断人的这种或那种行为是偶然的还是合乎规律的;要预见人的某种行为是否有重复或延续的可能性;或者要防止某种行为的发生,或是为了某些良好个性特点的发展,或者是要衡量个体行为造成的后果及其责任的轻重,那么,就必须要揭示这些行为举止后面隐藏的动机。当然,动机的存在我们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我们能观察到的只是个体的外部行为。所以,只有通过分析研究个体行为发生的背景及行为的方式和性质等,才能揭示个体行为的动机。
    动机是使个体行为指向某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的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活动,行为虽然由动机决定的,但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类似的动机也可以表现不同的行为;此外类似的行为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动机。由于动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动机所赖以实现的活动(如学习或劳动等)的具体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动机之间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动机所体现的需要的性质不同所决定的。一个人复杂的行为,通常不是一种动机在起作用,而是由几种相互有关的、彼此影响的动机同时在起作用的结果。这样一些动机构成了人的复杂行为的动机体系。
  下面介绍几种重要的动机形式。
二、兴趣
    兴趣是动机的一种形式,它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选择性态度。这是由于客体具有对个人的生活意义和在情绪上的吸引力所形成的。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对客体需要的一种情绪色彩的表现。例如,为满足认识的需要,往往构成人们对阅读科技书籍的爱好,表现出对阅读科技书籍的兴趣。但是,需要并不一定表现为兴趣。例如,当一个人在过度活动而造成极其疲劳的时候,就会有休息和睡眠的迫切需要。但是,这不等于说该人对休息和睡眠有特别的兴趣。
    兴趣在人的活动过程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兴趣会推动人积极地去寻找满足他对客体需要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他努力去实现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个目的。如果客体对个人具有稳定的意义,那么,这种需要的满足过程本身,通常不会使兴趣消失,而往往从内部使个人的这种兴趣更加丰富和深化。
    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兴趣的内容和目的、兴趣的广度和稳定性来加以粗略的分类。
    1)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根据兴趣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分成物质的兴趣和精神的兴趣两大类。
    物质的兴趣表现为对某些物品的爱好和渴望,从而促使一个人去追求这些东西,如舒适的生活、美味的佳肴或时髦的衣饰等。物质的兴趣若不加以正确的指导和适当的控制,有可能会发展成畸形的、带有贪婪的形式。
    精神的兴趣主要是指认识的兴趣,如对学习和研究数学、天文学或哲学等等的特殊爱好;也包括对各种文学艺术形式的兴趣,如喜欢阅读小说、欣赏音乐和绘画等等。
    2)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兴趣指向的目标,可以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一个人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如对认识过程、劳动过程、组织工作和创作过程本身的兴趣等等。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的结果感兴趣。如对通过学习取得某种学位或职业的兴趣,对劳动的物质结果或报酬的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正确的相互结合,对于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一个人既热爱劳动本身,而又同时关心劳动的结果,那么,他就会对劳动表现出巨大的热情。他的劳动就将是出色的和富有成效的,同时,也将使个体获得最大的满足。
    3)静观的兴趣和积极的兴趣:根据兴趣的效能水平,还可以把兴趣分为静观的和积极的两种。前者只是局限于对客体的知觉。例如,一个人看到绘画就高兴,听到音乐就舒畅,但并没有表现出要深刻地认识客体和掌握客体的积极性。积极的兴趣是一种有效的兴趣。个体不限于从客体的知觉中享受到快乐,而是渴望进一步认识客体,掌握自己感兴趣的客体。积极的兴趣推动人们去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
    4)广泛的兴趣和狭隘的兴趣:从兴趣分配的范围来看,一个人的兴趣可以是广泛的,也可以是狭隘的。当然,这也可以说是个人兴趣的一种结构上的特点。有些人往往把广泛的兴趣看作是一种缺点,而把狭隘的兴趣看作是“专”的表现,是一种优点,这是不全面的。广泛的兴趣或把兴趣分配在一些具有稳定意义的客体之间,不是一种缺点;相反,它是个性和谐发展的前提。个性的重要特点,是兴趣的“多中心”,即内容丰富的兴趣分配在两个或几个活动领域中。如果把兴趣的广度和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那将使个性获得有效的、全面的发展。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是经常可以遇到的。
    5)稳定的兴趣和不稳定的兴趣:根据兴趣的稳定程度,可以把兴趣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两种。对某些事物长期地保持比较浓厚的兴趣,这就是~种稳定的兴趣。稳定的兴趣充分地体现了个体的基本需要,体现了个性心理的重要特点,稳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坚韧不拔的毅力,使其在活动中克服各种困难。不稳定的兴趣往往表现为对事物只有短暂的热情。兴趣的不稳定性是青少年时期的年龄特征。他们对各种不同科目的突然勃发而又逐渐消失的热情,能帮助他们积极地去寻找自己的志向,体现他们的才能。但是,它往往使人不能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广泛、深刻而又稳定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行为动机的重要方面,但还不是主要的。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信念。
三、信念
    信念是人的行为的稳定的、核心的动机。当人们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对有关自然和社会的理论原理、知识和见解有了肯定的理解,同时把它们作为自己生活中的指导并为实现它们而积极从事活动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一个人的信念。所以,信念是推动人们按照自己的观点和原则去行动的行为动机。
    当信念组成一定的体系时,就成为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周围整个世界的观点的体系。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和人们所处的那个社会的科学、生产发展的水平及社会制度相联系的,而且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制度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世界观具有阶级性。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剥削阶级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也就是共产主义世界观,是劳动人民社会历史实践的概括。它不仅阐明了自然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也阐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性。无产阶级世界观是真正科学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行为的最高调节者。它使人的行为具有确定的方向和坚定的决心。学习和教育在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中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和揭示在社会主义教育下人的世界观的形成过程;揭示人对社会发展事件的正确评价和观点是怎样逐渐形成的;揭示道德原则和审美观点是怎样形成的等等,这也是心理学的一个任务。
四、意图
    意图也是人行为动机的一种形式。意图体现了人对生存和发展条件的需要,这些条件在当时的情境中没有直接呈现出来,而可能是作为由人专门组织的活动结果创造出来的。
    所以,由意图体现的需要,不经过专门组织的活动就不能得到满足。因此,这类动机能够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维持个体的积极性。比如说,有些学生想趁暑假骑车作长途旅行;在产生要实现这个计划的意图时,他们就会积极进行活动,为此而做各种准备工作;他们要选择合适的同伴,筹备相应的物资,乃至搜集沿途有关的地理资料等等。
    以上所谈的人的行为的几种重要动机(兴趣、信念和意图)形式,都是一些被意识到的动机。也就是说,产生这些动机的人清楚地了解,什么东西促使他去做出这种或那种行为,什么东西是他的需要的内容。
    总之,人为生存和发展所制约的各种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源泉;人的行为动机,是在社会生活的具体条件下人的各种需要的具体体现,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在人类行为的动机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那些意识到的动机;信念则是人的最主要的动机形式。


思考题


1.人的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是什么?
2.说明人的需要的种类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马斯洛把需要分成哪几个层次?
4.什么是动机?试述你知道的各种动机形式。

相关图片
责任编辑: weiwei0315 文章录入: weiwei0315 [评论]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简介联系我们zkyxlx@sina.comzkyxlx@163.com汇款方式网站地图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