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de: 首页 >> 学习专区 >> 第十四章 意志
第十四章 意志
作者: 教务处 来源: 教务处 日期: 2012-6-28,10:57

第十四章  意志
第一节意志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已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和其它心理过程一样,也是来自客观实践。人在对客观事物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地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能够根据目的积极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是一切动物都无法比拟的。动物只能消极被动地顺应自然。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客观现实的发展规律,为了达到预定目的,排除各种困难而积极行动。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包括发动和抑制两方面。在实际活动中,它们相辅相成,产生一致的效果。人在意志过程中实现内部意识向外部动作的转化,充分体现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意志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它的基本特征如下:
    1.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
    动物的行为是盲目的、无意识的。一切无意识的行动都不是意志行动。人的行动,其本质就在于它是有意识、有目的和有计划地来实现的。人的任何意志行动都具有自觉的目的。人在行动之前,行动的结果已经作为行动的目的而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并且以这个目的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人们对于行动的目的和这目的的社会意义认识愈明确,克服困难的动力就愈大,他的意志就愈坚强。
  2.意志体现在克服困难的行动中
    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这是意志行动的基本特性。目的的确定与实现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通常会遇到艰难险阻。意志行动只有在种种困难的克服中得到体现。因此,在活动中克服困难的情况,就成了衡量意志强弱的主要标志。需要克服的困难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内部困难,另一类是外部困难。内部困难是指主体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障碍,主要包括:相反的要求和愿望的干扰,消极情绪,信心不足,犹豫不决的态度,胆怯、懒惰的性格,缺乏知识经验和独立克服困难的习惯,能力的限制以及健康欠佳等。外部困难主要指外界条件的障碍,包括来自社会、家庭和他人的阻挠,缺乏必要的工作条件,人员、设备不足以及恶劣的自然条件等。一般地说,外部困难是通过内部困难起作用的。人的意志是在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实现的,俗语说:“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就是说人的意志是在困难的磨炼中得到体现的。
    3.意志行动以随意运动作为基础
    人的行动都是由一系列简单的动作组成的。动作可分为不随意的和随意的两类。不随意运动是指不受意识支配的那些不由自主的运动。它的发生机制属于无条件反射的性质。如,物体接近眼睛时的眨眼动作,强光刺激眼睛时的瞳孔收缩,听到声音时头部转向声源的反应。有一些意识程度很低、没有目的的运动(如酒后胡言乱语和离奇的举动)和习惯性的动作(如有人好吹口哨、固定的手势和摇头晃脑等),一般也是无意的,它们都不是随意运动。
    随意运动是由人的主观意识控制和调节,具有一定的目的要求和目的指向的运动,它是后天习得的复杂机能系统,属于条件反射的性质。这类运动,简单的如穿衣、吃饭、走路等,复杂的如学习、劳动、科研以及社会交往等。一切随意运动都具有相当的熟练程度和一定的目的。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赖以实现的条件。它可使人们根据目的,把一系列最基本的动作,组合成复杂的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的目的。人们掌握技能熟练的程度愈高,意志行动愈容易实现。如果没有随意运动,意志行动就无法实现。
    意志过程的这三个基本特征是互相关联的。目的是意志行动的前提,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二、意志与认识及情感的关系
  1.意志和认识的关系
     意志和认识过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认识是意志形成的前提,意志又可以促进认识。人的意志行动的前提就是自觉的目的性。而任何目的是人们过去和现在的认识活动的产物。它来源于客观世界。只有当人认识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到自身的需要和客观规律间的关系时,才能提出正确的行动目的。
    有了明确的目的,还必须有实现目的的适当方式方法。一个学识广博的人,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之后,就能预测将来,提出采取适当的手段和合理的解决方法。同时,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人们还得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及时修改原来的手段和方法,制定新的行动计划,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也必须依靠认识活动来完成。实际上,意志行动的每一步骤都和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密不可分。离开了认识过程,就不会有意志活动。
    意志固然离不开认识过程。反过来,意志也给认识过程以巨
大影响。首先,人的各种认识活动,特别是系统的学习和独立的研究,都是有目的、有计划、并需要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
    人的认识是在变革现实中产生和发展的,而在一切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都不可避免会碰到困难,这些都离不开人的意志行动。只有那些不畏险阻,刻苦钻研的人,才能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掌握客观规律。因此可以说,没有坚毅的意志行动,就不能有深刻的认识活动。人的认识活动是在意志努力中实现的。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坚毅意志行动的结果。
  2.意志和情感的关系
  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或阻力,而意志可以控制情感。积极的情感可以对人的行为起着鼓舞和推动的作用。雷锋对同志像春天一样温暖,对敌人象严冬一样残酷无情。这种高尚的情感,激励着他为人民的利益贡献出宝贵的生命。
    消极的情感会削弱人的斗志,使人放弃原定目标,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人在从事自己不愿意干的或想干又感到棘手的任务时,往往发生这种情形。如有些人决定学好外语,但行动起来就产生畏难情绪,以至半途而废。由外部困难所引起的消极情绪,如困惑、焦虑、彷徨、痛苦等,都会动摇和消蚀人的意志。
    意志对情感的调节作用,有时表现为对情绪的直接控制。如有的演员由于个人的不幸,而使心境陷入悲哀状态。这时如果工作需要,他仍能在舞台上出色地扮演喜剧性角色。这就是凭借着意志的力量抑制哀伤情绪的结果。
三、“意志自由”问题
   “意志自由”即意志的能动作用,历来是哲学、心理学等领域中关于意志本质的争论焦点。
    唯心主义者片面夸大意志自由,把意志看成某种超越物质之上的、可以摆脱客观规律制约的、绝对自由的“自我”表现,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力量”。例如,唯意志论者德国哲学家尼采大肆鼓吹人的自由意志主宰一切。他认为“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是发生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切过程的动力。“超人”的意志有绝对的自由、无限的自由。
    西方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否认人的意识存在,否认意志自由。它们认为人的行为只是机械地、被动地决定于外界刺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建人J.B.华生提出的环境决定论,断言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预测和控制行为。
    科学心理学既反对意志绝对自由,也反对完全抹煞意志的能动作用。
    意志是决定人的活动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意志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因为人们的目的、动机指引和推动着意志行动,而目的和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本身又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受因果关系制约的。所以人们的意志最终受制于客观规律,只有正确地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才能依据这些规律去确定目的、选择方法、决定行动并坚决执行,直到最后取得成功。恩格斯曾明确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因此,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所以,意志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又不是无限的、可以超越客观条件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的具体行动确实受到主观意愿的影响。面临同样的情境,人们可以产生不同的目的和动机、选择达到目的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可见,人的行为是受主体内部意识状态的指引和调节的。这证明人的意志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人们可以充分发挥意志的能动性,实现有条件的意志自由。这表现为人类可以发明创造一些仪器、设备和工具,用以控制一些不能直接操纵的事物,达到及实现某种目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个人的心理活动中,意志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从意志的能动作用来说,在客观规律许可的限度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主动积极地确定目的、手段和方式方法,努力实现意志行动,它是自由的;从意志受客观规律的制约作用来说,它又是不自由的。可见,要正确理解意志的本质,就要以辨证的观点既看到客观规律对意志的制约,又要充分肯定意志的能动作用。


第二节   随意运动的生理机制


    意志是人脑的一种功能,是高级神经中枢整合活动的结果。它的生理机制目前尚未充分揭示。现有的研究一般认为,意志行动是由一系列随意运动实现的有目的的行动。因此了解随意运动的生理机制,将有助于理解意志过程的生理本质。
一、大脑皮层是随意运动的最高中枢
    在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有皮层运动区,专门主管全身骨骼肌肉的活动。这个区域以运动为主、感觉为辅,主要调节身体对侧的运动器官的运动,但是对面部肌肉的支配多数是双侧性的。肢体各部在这里都有相应的投射点,形成一个倒立的人体投影(面部的投射仍是正立的)。身体的不同部位在该区投影的面积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如大姆指所占的投影面积是整个大腿所占区域的十倍。皮层运动区的损害,会引起身体相应部位的运动障碍。皮层运动区神经元(神经细胞)活动,可以与皮层其它部位神经元的活动建立暂时神经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兴奋性的,即阳性的,也可以是抑制性的,即阴性的。因此,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都能通过暂时神经联系的机制,引起皮层运动区神经细胞的兴奋和抑制,从而引起或抑制相应的运动。皮层运动区神经细胞的兴奋作用是随意运动的始动机制。
    大脑皮层除运动区外,在中央后回还有一个以感觉为主、运动为辅的躯体感觉区。它主要感受来自身体对侧各部位的动觉刺激(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产生动作感觉和动觉表象。肢体各部分在该区也有上下倒置的投射点。人的任何随意动作都是由皮层运动区神经细胞的兴奋引起的。但是,当大脑皮层运动区传出的神经冲动到达效应器时,就引起肌肉、肌腱和关节的运动反应。而这种活动本身又会成为刺激,作用于运动器官的本体感受器。于是本体感受器将动觉冲动,传到皮层运动感觉区和其它皮层部分而引起兴奋,使主体感觉到自身的运动状况。大脑皮层的兴奋又通过暂时联系,引起皮层运动区的兴奋,从而根据这种运动的感觉,不断地调整自身的活动,以符合客观的要求。这种运动器官返回性反射活动相当于自动控制器中的反馈装置,对活动本身具有自动调节作用(图14.1)。

    图14一l  中枢神经系统反馈联系示意图
    这种内导作用不仅来自反馈传入的动觉冲动,还包括来自视觉、听觉和平衡觉等其它分析器的传入信息。由于这些信息的共同参与,随意运动才能表现出精确性和灵活性。
    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皮层额叶可能是形成人的意志行动的目的,并保证将行动目的贯彻执行的关键部位。它维持和调节大脑皮层的总紧张度。皮层额叶严重损伤,就会丧失形成愿望的能力,行动计划和行动程序的形成功能出现障碍,并且意识不到自己行动的异常,甚至会出现惰性运动定型。额叶具有组织和监督随意运动的功能。皮层顶枕叶,包括视觉、前庭、皮肤和动觉分析器中枢,是保证运动的空间组织的主要区域。如果这个区域受到损伤,就难以完成比较复杂的动作。
二、第二信号系统对随意运动的调节作用
    对于掌握了语言的人来说,特别重要的事实是人脑有了第二信号系统。人类的随意运动是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人类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起着更为高级的调节作用。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物是语词。不仅能代替具体刺激物直接引起人的活动,而且由于它具有极大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借助于词的作用,人们可以根据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使自己的行动获得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并为人的意识所支配。
    语词对人的意志行动起着主导作用。它不但能发动、加速符合目的的动作,而且能制止与目的背离的动作,使随意运动具有自觉性的特点。例如,我们往往意识到,在紧张或困难的情境中,会用“别怕”、“冷静些”、“坚持就是胜利”等语词鼓励自己克服主客观困难。语词的这种发动和制止作用的协调是随意运动的精确性所必不可少的。
    此外,脯干网状结构对随意运动的发生和自我调节作用正日益被人们所重视。网状结构的上行系统受损,人们就会失去知觉,丧失应答刺激的反应,不能形成心理活动。其下行系统受损就会引起机体活动的紊乱。可见,网状系统能向大脑皮层传递身体内外刺激的兴奋,激发和调节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对肌肉紧张有易化和抑制作用,并与保持注意、控制活动的意识作用有关。
    综上所述,人的随意运动是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它是由人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的整合功能实现的。第二信号系统在随意运动机制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第三节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我们研究意志行动,主要是分析心理对行动的调节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是极其复杂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两个相互联系而又统一的阶段,即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和部署,因此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实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意志由内部意识向外部动作转化,主观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客观的实际行动。
一、采取决定阶段
    人在行动之前,总得考虑为什么要做和如何去做的问题。行动的原因可能出于不同的动机目的,行动的方式也有多种。所以,采取某种行动需要较长时间的周密思考才能决定,这里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内容。
    1.动机的斗争和目的的确定
    人的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动机是激励人们行动以达到目的的心理原因,而目的则是动机所指向的划象,是指望在行动中所要获得的结果。活动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人的需要是各式各样的和不断发展的,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着几种、甚至是彼此冲突的动机。在意志行动的初期,人的动机有高级与低级的,正确与不正确的,深远的和浅近的,原则的与非原则的等等。人们在动机斗争过程中,权衡各种动机的轻重缓急,反复比较各种动机的利弊得失,评定其社会价值。这种动机斗争有时是非常激烈的。当某种动机通过斗争居于支配行动的主导地位时,目的也就可能确定下来了,这样斗争才告结束。在众多动机的斗争过程中,具有社会意义的高尚动机能否获胜,是一个人意志水平高低的考验。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和集体利益,应该成为人们的指导思想。个人的兴趣、
理想和世界观对动机斗争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过动机斗争,解决了内心矛盾,行动的目的就可以确定下来。但是在行动中往往还会存在不能同时实现的某些目的。所以,人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目的作远近主次的安排。目的的社会意义愈大愈明确,对人的鼓舞和鞭策就愈大,为达到目的而引起的意志力也就愈大。
  2.行动方式的选择和行动计划的制订
  在意志过程中,经过动机斗争确立目的后,还必须考虑怎样有效地实现这个目的。为此,必须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式和制订合适的行动计划。在一般情况下,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方案也各不相同。行动方式的选择和行动计划的拟定就是对各种方式方法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周密思考,权衡利弊加以抉择。在抉择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从全局出发,部分服从整体,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和社会的要求。
二、执行决定阶段
    决定的执行是意志行动的关键,需要作出更大的意志努力。因为意志行动的实现,需要人的智力因素与体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以排除各种障碍。
    1.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情感体验和认识活动协同作用的过程
    人们从事任何活动总是以一定的动机目的为动力的,而且在行动中必须伴随着种种积极和消极的情感体验。人们要想使自己的行动始终对准预定目的的实现,就需要有认识活动的积极参加,以保证随时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自我调节。因此,执行决定的过程实际上是多种心理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
  2.执行决定是克服困难的过程
  在按照预定目的去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困难。例如,在执行决定时,可能遇到恶劣的自然条件,缺少必要的人员和设备等;已放弃的、与既定目的不符合的各种动机在思想上重新活跃起来,引诱人的行动偏离预定的轨道;在行动中,可能产生新的动机、目的和手段,同正在执行的目的、方案进行竞争,干扰行动的进程;在行动完成之前,还会出现预料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行动者因缺乏思想准备、知识所限而不知所措,以致影响决定的执行;此外,积极而有效的行动要求行动者消耗很多的体力,克服懈怠、急躁、保守和懒惰等消极品质以及忍受行动中可能引起的各种不愉快体验。这时,为了保证原有决定的贯彻执行,人们必须增加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各种诱因作顽强的斗争。人的意志品质也正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第四节    意志的品质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克服困难,完成各项实践活动的重要条件。一般把意志品质归纳为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
  一、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有明确的行动目的,并能充分认识行动效果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社会、集体利益的品质。这种品质反映着一个人的坚定立场和信仰,是产生坚强意志的源泉。意志的自觉性是以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为基础的。它是人的一种高贵的品质。具有意志自觉性的人能够独立地、主动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为实现预定的目的倾注全部的热情和力量,即使遇到艰难险阻,也能百折不挠地排除万难,勇往直前。
    与自觉性相反的特征是意志的动摇性(也叫受暗示性)和独断性。具有动摇性的人缺乏独立性和首创精神,盲目轻信别人的言辞,并极易屈从环境的影响。有独断性的人,不管自己的愿望、目的是否合理,一味固执己见、专横跋扈。可见,具有动摇或独断性的人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盲目的行动,缺乏正确行动的认识基础。
 二、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不失时机地采取决断并坚决执行的品质。这种品质是以深思熟虑和大胆勇敢为前提的。它和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密不可分,是个人聪敏、学识、勇敢、机智的有机结合。具有意志果断性的人善于捕捉时机,当机立断。即使在十分危急的情景下,也能镇定自若。当情况变化时,他又能根据主客观条件,适时地作出新的决定并坚决执行。
    优柔寡断和冒失是缺乏果断性的表现。不善于克服矛盾的思想和情感,在各种动机之间及不同的目的与手段之间迟疑不决,是优柔软寡断的主要特征。优柔软寡断的人总是患得患失,顾虑重重,拖延决定。懒于思考,轻举妄动也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三、意志的自制性
    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这种品质表现为对盲目冲动和消极情绪的高度克制力以及善于排除身体内外的干扰,坚持执行决定的能力。
    自制性反映出意志的抑制职能。自制力强的人,每当遇到突如其来的事件,特别是棘手的事情时,总能冷静分析,全面考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决不轻举妄动。当和别人发生矛盾,特别是被别人误会时,他们能克制自己,坚持说理。这就是平时所说的忍耐克己。自制力强的人不仅情绪比较稳定,而且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思维敏捷,记忆力和组织力也强。当然自制性的强弱取决于对自己行动目的的社会意义的认识。
    任性和怯懦是缺乏自制性的表现。任性者不能约束自己的言行,语言伤人、行为放纵;而懦夫则胆小怕事,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惊慌失措。
四、意志的坚韧性
    意志的坚韧性是指一个人坚持决定,以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品质。经得起长期的磨炼,是意志坚韧性的基本特征之一。而这个特征和人的精力、毅力密切联系。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是保证人们紧张、积极和持续工作,完成艰巨任务的前提。坚韧性的另一个特征是,不但能长期坚持决定,而且能迫使自己服从不符合本人意愿的决定和行动手段。俄国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坚强的意志——这不但是想什么就获得什么的那种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抛弃什么的那种本事。”,具有坚韧性的人善于抵制各种主客观诱因的干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当情况变化时,能灵活机动地采取新措施,而坚持对目标的追求。
    坚韧性和顽固执拗不同。顽固执拗是对自己行动缺乏正确估计,肆意妄为。这种人只承认自己的意见和论据,一意孤行。有时明知有错,还要固执己见。此外,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等也是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
    以上四种主要的意志品质是相互联系的,而坚韧性是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性的综合表现,它是在其它意志品质基础上发展而
来的。


第五节意志的培养和锻炼


    顽强的意志品质是在教育培养和日常生活中,随着困难的不断克服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可以采取下述这些措施加以培养和锻炼。
一、胸怀大志,确立崇高的理想
    理想有崇高与渺小之分。为人类美好事业奋斗终生是崇高的,为个人私利而追求是渺小的。顽强意志的动力来自科学的世界观、崇高的理想和对正义事业的必胜信念。学校要在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锤炼意志。那些浑浑噩噩的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势必不能成为意志坚强的人。“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志长”,正是对这种情况的生动写照。
二、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
    “千里长堤始于杯土,万丈高楼起于平地”。在人类心理生活的任何领域,无论是记忆、想象、还是思维等,都不象意志行动那样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自我调节的因素,即强烈感受到对自身的命令、鼓励、鞭策和阻止的内心体验。所以,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千百次地克服困难是培养意志的有效方法,从平凡小事做起正是自觉地锻炼意志的基本途径。
三、在困难中磨练意志
    “宝剑锋从砥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坚强的意志都得经过严峻的考验。意志正是在困境的搏击中体现出来的。只有勇于拼搏、知难而上的人,才能成为意志坚强的人。
    事实证明,愈是困难的、不感兴趣的事情,愈能磨炼意志。因为它要求付出巨大的代价。当然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意志品质的不断增强,逐渐增大活动难度。
四、发展健康高尚的情感
    情感是促进意志锻炼的动力。一个对周围事物冷若冰霜、无动于衷的人,在长期执行艰巨任务的过程中,绝不会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消极的情感只能削弱斗志、放弃既定目标。只有满怀积极的情感才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健康而高尚的情感是唤起意志力的号角。在“四化”建设中,热爱祖国,特别是对振兴中华的义务感和责任感的培养,是意志教育的重要条件。
    因此,要培养坚强的意志,不仅要克服各种萎靡不振的情感,而且必须发展健康而高尚的情感。


    思考题


1.什么是意志?意志有哪些基本特征?
2.你是怎样理解“意志自由的”?
3.意志的品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试分析你的意志品质有哪些优缺点?

相关图片
责任编辑: weiwei0315 文章录入: weiwei0315 [评论]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简介联系我们zkyxlx@sina.comzkyxlx@163.com汇款方式网站地图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