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de: 首页 >> 学习专区 >> 第十五章 能力
第十五章 能力
作者: 教务处 来源: 教务处 日期: 2012-6-28,11:1

第十五章  能力
第一节  能力的一般概念


 

一、能力的定义
    什么是能力?能力是指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那些心理特征。一个人的能力高低会影响他掌握各种活动
的成绩,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效果。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能力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除此以外,个人的认识水平、知识、技能、熟练程度、身体健康等都能影响活动的效果。任何活动都是复杂的和多样化的,任何一种单一的能力都难以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因为任何一项活动都往往是多种能力结合的结果。如进行知识的学习活动,则要求具有良好的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和抽象概括等等能力。可见,能力是一种与活动要求相适应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能力是有个体差异的。圆满地完成某些活动需要各种能力完备的结合,叫做才能。例如,一个教师的才能表现为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注意分配能力、组织能力的结合。才能既包括一般能力,也包括特殊能力。如果一个人在某方面或某些方面有杰出的才能,如有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有突出的聪明智慧,并在实践中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这个人就被称为天才。天才是能力发展和表现的最高水平。天才是各种能力的结合,它表现在能顺利地、杰出地和创造性地完成某种复杂的活动上。
二、能力和知识、技能
  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与知识、技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们又各有区别。一方面,能力决定着一个人
在知识、技能掌握上可能获得的成就。另一方面,能力的发展却又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完成的。我们掌握知识、技能是以一定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可以制约和影响掌握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而知识的掌握又会导致能力的提高。因此这二者有着密切关系但又不是同一回事情。技能是由于练习而巩固了的行动方式。技能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而使行动的方式巩固下来。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有着同样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但他们不一定具有同样水平的能力;而具有相同水平能力的人也不一定获得同样水平的知识和技能,一个人如果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而又加上刻苦勤奋,那么这个人会更快地获得成就。


第二节   能力的结构


    每种能力都有着复杂的心理结构。它是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合。关于能力结构问题,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引起心
理学家的重视。当时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speaHnan)就提出能力二因素学说。这个学说认为,能力是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构成的。完成任何作业都需要这两种因素。例如,完成A作业需要e+s1;完成B作业需要G+s2;,完成c作业需要G+s3,(见图15—1)


图15-1斯皮尔曼能力结构图


     G因素参与所有智力活动,而s因素只参与不同类型性质的活动(算术推理活动、言语测验作业活动,飞行操作活动等)。两套测验(如A作业和B作业)的结果如出现正相关,是由于它们之中有共同的因素G;但它们又并不是完全的相关,亦即它们存在着差异,这是由于这两种作业中包含着不同的、无联系的S因素。根据这个学说,在能力结构中,G因素是主要的,占居第一位,它代表个人的普通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主体;s因素代表个人的特殊能力。
    与上述强调G因素(一般因素)作用的二因素学说相反,美国的塞斯登(L.L.Thurstone)在20世纪四十年代初提出了群因素学说。根据这个学说,能力是由许多彼此无关的原始因素构成的。他总结出大多数能力可以分解为七种原始因素。这些因素是:计算、词的流畅性、言语意义、记忆、推理、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他对每种因素都设计了测验,称为塞斯顿智力测验。然而,实验结果没有得到他所设想的那种情况,而是每种能力与其它能力都存在着正相关。例如计算与词的流畅性相关为O.46,与言语意义的相关为0138,与记忆的相关为0 39,与推理的相关为0.54。这说明各种能力因素中存在着彼此相关的一般因素,并不是绝对独立的。上述的两种理论由于提出了能力结构中的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的作用,对能力结构的进一步认识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没看到这两者的辨证关系,而将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对立起来,却是其不足之处。
  人在进行某一种活动时,常常是既有一般能力,又有特殊能力的参与。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等。特殊能力是指出现在某些专门性专业活动中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飞行能力等。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在活动中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中又成为特殊能力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特殊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一般的能力。例如,飞行员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精细观察能力,有可能迁移到其它的活动领域中去,使其具有精细观察事物的心理特点。因此,特殊能力是一般能力在某个方面的发展。而一般能力则是在种种特殊能力发展基础上的概括化。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的,在各种活动中发展特殊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一般能力。
    不同的作业活动,其能力的构成成分是不同的。例如对数学能力来说,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
1)对数学材料迅速的概括能力;
2)运算过程中思维活动迅速地“简化”的能力;
3)正运算过渡
到反运算的灵活性。
音乐能力由三方面构成:
1)曲调感,即区别旋律的曲调特点的能力,它表现在对音调的准确性的感知和对旋律的情绪反应上;
2)音乐表象,即能随意地反映音高关系和音强关系的听觉能力;
3)节奏感,即感受音乐的节奏能力。
    近年来,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J.p.Guilford)提出了一种新的能力设想,称为“智慧结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智慧因素是由操作、内容和产品三个变项构成的,象一个有长、宽、高三维的立方体,每个变项由一些有关的因素组成。因此,他以人为的排列组合的方法,提出智慧可能.由120种因素组成(4×5×6)。图15—2是其构造形态图。

图15—2吉尔福德智慧构造形态图

    吉尔福德认为智能的每种因素虽然都有它的特性,但有许多因素具有类似的地方‘按照操作、内容和产品三方面可以把它们分门别类。所谓操作,吉尔福德定义是:“主要的心理活动或过程,也就是个体对原始信息材料的处理”。吉尔福德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把操作这一方面分成五种:
    1)认知:包括了解、识别、发现、发明等能力。
    2)记忆:即将所认识的客观事物予以保留;在必要时,能够回忆、再认或再现。
    3)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寻求与众人相一致的一个正确答案,例如,对一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或者最好的,或者是社会上公认的意见。
    4)分散思维(求异思维):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有时寻找变异,有时探索新奇或是发挥个人的才干,或表示自己独特的见解。
    5)判断(评价):对已完成的产品,根据其质量、正确性、与恰当的程度,予以评价。
    智能的第二个方面是材料内容,即智力活动的内容表现,吉尔福德将其区分为:
    1)图形:其内容可以是具体的物体,通过感官所感知的东西,这可有大小、形状、颜色、位置等特性在内。
    2)符号:可指文字、数字与一般的符号,可用以代表任何事物。
    3)语义(语意):词语或观念的蕴含的意义。
    4)行为:表现为社会性的智能。
    智能的第三个维度是产品,即智力活动的结果。有六种因素,包括单元、门类、关系、系统、转换与含蓄(涵义)。这些因素都是功能与内容起作用的产物。这六种因素,以第1种为最简单,如此依次渐进,而最后为最复杂的结果。
    综上所述,操作、内容、产品三方面,其所具有的能力,从相互关系来计算,所包括的智能组合可有:5×4×6=120种。每一种组合代表一种智力因素,例如将认知应用到图形上而产生一个单元,就是一种智力因素。每种因素是一种独特的能力。
    他所应用的设计的测验与因素分析技术,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据说已找到约有百种(80种左右)的能力,并预示最终将会发现120 k种。他的精心设计为智能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吉尔福德的智慧结构理论是对智力结构认识的深入,这种结构理论还为心理能力的了解和分析提供有利条件。


第三节  能力的测量


    人的各种能力总是通过各种心理特性表现出来的,因此,如果能够对人的有关心理特性进行测定,也就可以测定一个人某方面可能存在的能力。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已经证明,各种类型的能力测验,在诊断病人、选拔专门人才和评价教育质嚣方而,是一种有效的工具。
    对专业人员的选拔,通过对其某些方面能力的测量可以预测这个人是否能胜任有关工作。经验证明,采用心理学选拔方法来挑选飞行人员,可以降低飞行训练中的淘汰率。例如,1942年美国曾制订全套方案对飞行人员进行测试,淘汰率由65%降低到36%。1943—1944年法国按照美国的方案选拔飞行人员,获得同美国类似的结果,淘汰率由61%下降到36%。
    一个人的能力比较多地在智力方面反映出来,因此,最早对人的能力进行测定是在智力方面。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Binet)和西蒙(T.Simon)于1905年第一次设计了一套智力测验,用来测量儿童的智力水平,称为比奈一西蒙量表。这个量表是通过大量调查研究获得的。成年人之间存在着能力差异,儿童之间同样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比奈等人认为低常儿童在智力方面存在的主要差异表现在4个方面:感知和运动能力,记忆力,判断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因而就从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设计出30项作业来测定儿童智力发展的高低。
    什么是智力?心理学家曾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根据有关的资料,美国测验学家韦克斯勒(D.Wechsler)指出,“智力是个体有目的的和有用的行为的潜能,智力测验的目的在于恰当地肯定和反映个体智慧行为的总能量。”英国心理学家埃森克(H.J.Eysenck),把智力说成是“一般的或总体的认识能力”或是“一种整体的能力或潜能”。
    我国心理学家对智力的函义也先后提出过各种看法,可概括为这几方面的意见:
1)智力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各种能力在思维活动范畴内的反映,它主要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判断力和创造力。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力量就是智力。
2)智力属于认识范畴,是由多因素构成,是多种认识能力的综合表现,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包括想象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智力是这些基本的认识能力的综合表现。
3)智力是人们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的品质,这些品质的核心是思维能力与意志能力。
4)从神经机制来分析,智力是脑神经活动的各种特性和由它引起并与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的协调反映。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智力属于认识活动范畴,它既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各种能力,又是改造客观事物的各种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而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目前比较多的人倾向于把智力看成一种整体的能力或潜能,它是各种基本认识能力的综合表现。
    在比奈一西蒙量表中,使用了“心理年龄”(。Mental Age)(M_A)这一概念。比奈一西蒙量表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特曼的工作,他于1916年把比奈一西蒙测验结合美国实际加以修订,称为斯坦福一比奈量表。在他的量表中使用了智力商数的概念(Intelligent qtotlent)简称(IQ)。智力商数即是一个人的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Chronological Age)(c.A),相比再乘以100,因而得出如下公式:IQ(智力商数)=M.A(心理年龄)/C.A(实足年龄)×100
  用这种方法求出的智商叫做比率智商,也称年龄智商。测验通常包括一定数目的测量条目或作业量表。这些条目是经过心理学家精选和加工的,测量所得的分数按照完成的条目多少或作业的数目采计算。
  量表可分为年龄量表和项目量表两种。年龄量表测量的是一个儿童的智力相当子哪一个年龄水平;项目测量是以智力的不同侧面分组,按组记分,与同年龄的人的平均智力相比较,因此也叫分数量表。年龄量表中的条目是综合的,包括智力的各个方面,测量的是总的智力水平;而项目量表测量的是智力的某些侧面,可以单独进行分数和记分。近年来,对成人更多采用项目量表去测量一个人某些方面的能力水平。对成人的智力测验,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AdlllI IntE:lligence Scalej,简称wAIS)目前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量表。
  进行心理能力测验,如何制定测验的条目,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条目的制订要有科学性和代表性。因为智力测验是为了测量智力而不是测量知识和技能。因此,在编制条目时必需考虑所列的条目内容应属于智力范围,尽量避免文化、知识水平的影响。
  另外条目内容考虑避免地区差异的影响。同时任何一个条目都必须达到标准化才能正式列入测验项目中。为了使条目达到标准化,需要对每一个编制的条目进行足够多的取样人数的测量。以年龄量表来说,任何一个编制条目必须在各个年龄的儿童中测试,把通过这一条目占总数60—70%的人的年龄定为这个条目所应用归属的年龄条目。例如,反映7岁年龄的测验条目,应在7岁儿童中有60—70%人通过,而对8岁的儿童可能有90—100%人通过,而对6岁儿童则可能只有20—30%人通过。
  如何进行智商的计算呢?
  如果一个儿童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都是10岁,其智商IQ:10/10×:100:100。IQ=100表示一个儿童智力水平与实际年龄相当,表示他的智力是中等的。如果一个儿童智力年龄为10岁6个月,实际年龄是10岁,其智商工IQ=10.5/10×loo=105。IQ高于100,表示这个儿童的智力高于同年龄一般的儿童,同样,如果一个儿童的IQ低于IOO,则表明这个儿童的智力低于同年龄的一般儿童。
    下面介绍一下斯坦福一比奈修正量表的记分方法。6岁以上是以一年为一阶段。每一阶段有6个测验项目。通过每一项目,则增加心理年龄2个月。
    这个测验的方法,首先以儿童的出生年龄为根据。如果一个儿童的生理年龄是9岁,则用9岁组的测验开始。如果他能通过这一年龄的6个测验项目。则继续进行10岁组的测验项目。如果他又通过这组的4个测验项目,则再进行11岁组的测验项目。如果他又通过了两个项目,则再继续向前做12岁组的测验项目。他若通过了一个项目,仍可向前继续做下去。在这一组的测验项目中,如果完全没有通过,则到此为止。总起来计算所得分数,结果为:
  年龄测验分数(心理年龄计算)通过项目(六个项目)
  9  108个月(9×6×2)    全部
  10  加s个月    4项(每通过一项,增加心理年龄二个月)
  11  加4个月    2项
  12  加2个月    1项
  13  0/122个月    0
 
    这个9岁儿童的心理年龄为122个月,相当于10岁2个月。
    智商=120(心理年龄)/108(实足年龄)×100=113
    这个儿童智商为113,比正常儿童智商高一些,属于中上水平。
    经过大量被试的测验和统计处理,表明人的智商是按常态分配的。智商为90一¨O的人最多,110—120的人也

较多,140以上的人很少。80一90的人也较多,70~80的人较少,70以下的很少。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商在90一110者为智力水平适中的人,智商在140以上者为才智出众的人,智商在70以

下者为低能。表15一l
是韦克斯勒的智力分类法表示各类智商及其百分比。
    表15—1韦克斯勒(Wed"1sler)智力分表
┏━━━━━━━┳━━━━━━━━┳━━━━━━┓
┃    IQ             ┃    类别              ┃       百分比  ┃
┣━━━━━━━╋━━━━━━━━╋━━━━━━┫
┃    130以上     ┃    超常              ┃        2 2     ┃
┣━━━━━━━╋━━━━━━━━╋━━━━━━┫
┃    120—129  ┃    优秀              ┃       6.7    ┃
┣━━━━━━━╋━━━━━━━━╋━━━━━━┫
┃    110—119  ┃    中上(聪明)     ┃      16.1   ┃
┣━━━━━━━╋━━━━━━━━╋━━━━━━┫
┃    90—109    ┃    中等              ┃      50.0   ┃
┣━━━━━━━╋━━━━━━━━╋━━━━━━┫
┃    80—89      ┃    中下(迟钝)      ┃      16.1   ┃
┣━━━━━━━╋━━━━━━━━╋━━━━━━┫
┃    70一79      ┃    低能边缘        ┃        6-2     ┃
┣━━━━━━━╋━━━━━━━━╋━━━━━━┫
┃    69以下       ┃    智力缺陷        ┃        2 2     ┃
┗━━━━━━━┻━━━━━━━━┻━━━━━━┛
    年龄量表大都用于儿童智力的测定。年龄量表是以假定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一起增长为基础的,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儿童在达到某一年龄之后,心理年龄即不再随着实际年龄而增长,大约在15岁左右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如果继续用IQ的计算方法就不能代表实际的智力水平。换言之,如果继续用实际已不再增长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增长的年龄相比,求得的IQ值就是一种下降值。这似乎表明一个只有二十多岁的人的智力已经衰退,而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因此上述IQ的计算方法只适用于儿童时期,有其局限性。后来有人提出一个补充公式。虽然15岁智力不再与实际年龄同时增长,最后的“实际年龄”都规定为15岁。用新的公式求出的智商,叫做离差智商。
    离差智商是指个人的智力测验成绩与同年龄组被试的标准成绩相比的指数,采用平均智商为100,标准差为15的计算公式是:
    IQP=152+100
    z=X-M/S
    公式中:x为某一年龄被测者实得的测验原始分数,M是该年龄组总体平均分数,z是标准分数,它是一种以标准差为单位的相对量数。
    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适用于16岁以上成人的智力量表。韦氏量表不采用年龄分类标准。而采用项目分类标准。wAIs所测的一般智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测验。韦氏量表分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两个部分。言语测验有六个测验,操作测验有五个测验。每个测验均可单独记分,智力的各个侧面可以直接从测验中获得。韦氏量表每个测验所测量的内容如表15 2所示。
    表15—2 WAIS量表内容
┏━━━━━━━━┳━━━━━━━━━━━━━┓
┃    测验名称        ┃             测验内容              ┃
┣━━━━━━━━╋━━━━━━━━━━━━━┫
┃  言语量表:       ┃                                       ┃
┃    常识              ┃     知识的保持和广度          ┃
┃    理解              ┃ 实际知识和理解与判断能力  ┃
┃    心算              ┃       算术推理能力              ┃
┃    两物相似性     ┃       抽象概括能力              ┃
┃    背数              ┃   注意力和机械记忆能力      ┃
┃    调汇              ┃       语词知识广度              ┃
┣━━━━━━━━╋━━━━━━━━━━━━━┫
┃  操作量表:       ┃                                       ┃
┃    译码              ┃      学习和书写速度            ┃
┃    填图              ┃ 视觉记忆及视觉的理解能力  ┃
┃    积术图案        ┃    视觉的分析综合能力        ┃
┃    图片排列        ┃   对故事情境的理解能力      ┃
┃    图象组合        ┃ 处理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能力  ┃
┗━━━━━━━━┻━━━━━━━━━━━━━┛
    目前,测验种类繁多,常用的是斯坦福一比奈量表和韦克斯勒量表。我国的一些心理学工作者目前也在开展心理测验方面的一些研究工作。智力测量在诊断病人、辨别智力发展高低及评价教育水平方面已为大量工作证明是有效的。尤其是在临床诊断脑机能发育不全的病情与疗效方面,已得到公认。
    上面谈到的是有关智力测验的一些方面与内容。从智力测验的结果中也可反映出一个人某些方面所具有的能力潜力。
    能力是一个很广泛的内容含义,在现实中,各人的能力的差异性表现在学习、工作和从事有关的职业活动方面。因此根据不同职业活动的要求,可以有各种不同能力倾向测验。如飞行能力倾向测验、音乐能力倾向测验、美术能力倾向测验、机械能力倾向测验、文书能力倾向测验、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等等。每项测验都有各自的测验标准和内容。计分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在音乐能力倾向测验中较有影响的有希肖音乐才能测量(Seashore measures of musical talents)。这一测验是20世纪40年代由希肖(c.E.Seashore)等人对音乐心理学广泛研究后编制的。这个测验经过多次修订,现在是由6个分测验组成,包括音高、音强、节奏、节拍、音乐和音调记忆。希肖的测验内容,包括了音乐的感觉能力、音乐的动作,音乐的记忆与想象力,音乐的智力、音乐的情感等。


第四节  能力的个别差异


  人的能力是有个别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在质和量及发展速度方面。质量表现出一个人的能力水平高低。从他们对问题解决所选择的不同途径和手段中可以表现出来。从发展速度来看,有的人能力发展较早,而有的人较晚。
    了解人的能力差异,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特点,而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它为社会主义时期贯彻“各尽所能”提供理论依据。
一、能力水平的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各人的能力是存在差异的。表现在学习、工作和从事有关各种活动方面。在学习上,能力强的人接受知识快而且牢固;能力差的人则接受知识慢,很费力,并且不巩固。这样的情况在学校中经常会遇到的。能力的高低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事业成就。一般来说,一个人在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比另个人有较高的成就,表示他具有较高的能力。而一个人的活动效果不好,则似乎表明这个人的能力是较差的。当然,这是一般而言,一个智力(智商)高的人也并不一定都能成才。一个人能否成才,在事业上是否有成就,受影响的因素很多,能力或智力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孔子的学生颜渊能“闻一知十”,智力过人,但一生无所建树;子贡的智力虽比不上颜渊,但具有政治上的才能,曾任鲁国和卫国的宰相。智力落后是智力低下的极端表现,严重的属于病理范围。
  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一个具有多方面高度发展能力的人,其知觉往往是全面而概括,准确而又迅速,注意力易于集中和稳定,注意范围较广,记忆通常迅速、准确而巩固、富有想象力;而思维灵活,有很好的深度和广度。心理学家们在研究学生的数学能
力方面发现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有以下特点:
    1)思惟时间缩短:高年级数学能力强的学生表现出推理和运算过程所需时间较数学能力差的学生大大缩短。他们是以敏捷性进行思惟的。这种敏捷性,在解决问题和处理数学信息时,为他们提供高速度。
    2)心理过程的灵活性强: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在寻找问题的正确解答中,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个解题途径,表现出心理过程较高的灵活性。而数学能力差的学生,从一个智力活动转移到另一个智力活动有很大困难。
    3)解题时力求省时和解答合理:能力强的学生在解题时,选择最清楚、最简单、最经济、最合理的解答。
    外国的心理学家们对数学能力上的性别差异很感兴趣,曾作过一些研究。1925年,安妮·E·卡梅伦认为女孩在数学能力方面和男孩相比没有本质上的差异;而男孩在空间概念能力上更发达。1940年布莱克韦尔运用因素分析,研究了100名男孩和100名女孩解答各种测验的结果。他发现在相同的条件下,分离出了男孩有3个特殊因素,女孩有4个特殊因素。发现言语逻辑工作男孩做起来要胜过女孩。1951年,B麦克阿莱斯特电发现了在算术运算的形式方面,成绩近乎相等,但在两个测验中(智力测验和算术推理测验)中则表现出男孩占优势。
    如果概括一些研究结果,似乎表明,男孩擅长逻辑推理能力,而女孩擅长精确、严密、准确的思惟。但总的来说,男女在智力上是没有明显差别的。
二、能力类型差异
    人的能力存在着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表象、记忆、言语和思惟方面。
    在知觉方而所表现的个别类型差异通常是:有的人知觉特点属于概括性和整体性,而在分析方面则较弱,这是属于知觉综合型的人。而另一些人分析能力较强,对细节能清晰感知,但整体性较差,这是属于知觉分析型的人。第三种人则兼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这是属于知觉分析综合型的人。
    在表象活动方面,也有着类似的差异。有的人视觉表象占优势,另一些人听觉表象占优势,还有一些人是运动表象占优势,也有一些人综合地运用各种表象。因此,可以划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四种表象。不同的人从事某一种活动时,依靠的表象可能是不同的。音乐家主要依靠听觉表象,画家主要依靠视觉表象,运动员则依靠运动表象。
    记忆类型的差异表现在人们怎样记忆材料方面。一些人用视觉识记较好;另些人运用听觉识记较好;第三种人则有运动觉参与时较好;第四种人则运用多种记忆表象成绩较好。与此相应可以划出四种记忆类型: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
    人的言语和思惟也存在着类型差异。有些人的言语特点是形象的,情绪的因素占优势,属于生动的言语类型,如演员和演说家都是这种类型的人。另一些人的言语特点是概括的、逻辑的联系占优势,属于逻辑联系的言语类型。例如哲学家和数学家是属于这种类型的人。
    能力的类型差异,除了在完成同一种活动时,不同的人可能采取不同的途径表现外,还表现在完成同一种活动时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保证。
三、能力发展的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有的很早就表现出来,有的则很晚,各人不完全一样。我国古代的学者王充曾说过:“人才早成,亦有晚就”。
  有些人在某些方面的优异能力在很早时就表现出来,称做“人才早熟”。中国历史的记载,唐朝诗人白居易在5、6岁时就会写诗。王勃10岁能写赋,13岁时就写出了著名的“滕王阁序”。初唐的骆宾王在7岁时就写出了“咏鹅”诗。秦甘罗12岁时毛遂自荐出使赵国,出色地完成使命..建国以来国内也出现了许多早期显露才华的超常儿童。例如孙玉玺6岁在音乐会上表演二胡独奏。宁铂13岁考人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小诗人田晓菲14岁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出版诗文集。小书画家李丛在8岁时,文化部门在庐山为她举办书画展览。在国外,这种事例也很多。例如,控制论的创始人诺贝特·维纳,4岁能看书,14岁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国的卡尔·维特8岁时能通晓德、法、意三国文字,16岁获博士学位,并在大学任教授。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3岁时能在洋琴上弹奏,4岁时能弹简单小曲,5岁开始作曲,12岁创作大型歌剧。日本的三轮光范,l岁8个月就能读书、写字,2岁开始写日记。这些都是能力在早期表现的实例。
  这些早期成材的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旺盛的求知欲;
2)思惟敏捷,理解能力强,有独创性;
3)敏锐的感知觉,良好的观察力。
4)注意集中,记忆力强。
5)进取心强、勤奋、有坚持性。
  勤奋好学是这些儿童共同的特点。
  能力在早期的表现,最为常见的在音乐、绘画等领域中。根据有关统计,儿童在3岁左右开始显露音乐能力的情况最多。儿童能力的这种早期表现,被人们称之为超常儿童。这一方面有其自然素质的基础,同时与其早期所在环境的影响及家庭教育和实践活动都有着密切关系。
    与能力在早期的表现相反,有些人的优异才能发现得比较晚,甚至到晚年才表现出来,这称作“大器晚成”。这种事例也不少见。例如,我国的著名画家齐白石,他到40岁时才表现出绘画才能。爱因斯坦在小学时被人们认为是智力迟钝的学生,但他到26岁时写出了“狭义相对论’’。达尔文在青年时被认为智力低下,他在50多岁时写出“物种起源”一书,成了进化论的创始人。所以一个人的优异才能所表现的时期有早有晚,决不能认为早期没有显示才能的人,就断定他永远不能得到高度的发展。
    因此,“人才早成,亦有晚就”这是常见的现象。但就对多数科学家的统计结果,作出最大贡献的最佳年龄表现在40岁左右。有人曾对32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作了调查研究,发现其中有301人是在30-50岁之间取得科学成果。对医学史的有关材料分析表明,30一39岁这个年龄段是出成果的最佳年龄。心理学家里曼勇对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的最佳智力年龄(创造发明的最优年龄区),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得到的结果,如表15—3所示。
    表15—3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最佳创造力年龄
┏━━━━━━━━━━━━━━━━┳━━━━━━━━━━━━━┓
┃     专业                                     ┃      发明刨造的最佳年龄      ┃
┣━━━━━━━━━━━━━━━━╋━━━━━━━━━━━━━┫
┃  教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         30~39                   ┃
┃  剧作家、散文作家、小说家、       ┃         43左右                    ┃
┃   诗人                                       ┃         27~28                   ┃
┃ 作曲家                                      ┃         35~39                   ┃
┗━━━━━━━━━━━━━━━━┻━━━━━━━━━━━━━┛
    当然,这只是一种统计性结果,也不是绝对的。其实人的智力与能力发展的可塑性是很大的,一个人能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主观努力。马克思说:“天才就是勤奋”。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说过:“终生努力促成天才”。有的人在七、八十岁时才获诺贝尔奖。


第五节 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发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并且相互交织在一起。影响的因素虽然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先天的和后天的两个方面。先天的因素是指素质,后天的因素是指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任何人某方面的能力都是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先天素质的影响
    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基础。素质是有机体天生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征,它包括一个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脑的结构形态和生理特点。人脑的重量在3岁至4岁时有一个迅速发展时期。6至7岁时脑重量已达成人的90%,到12,13岁时几乎接近完成。人脑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在儿童的头几年中几乎是直线式向上发展着。到了青年时期发展较慢,20岁前后,达到了顶点,在这以后一直维持着这种发展趋势,到了老年以后才逐渐出现衰退现象。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谈不到能力的形成。生来或早期聋哑的人难以形成音乐能力,双目失明的人也难以成为画家。
    有人认为智力的高低也许同脑的重量有关,其实是不能把素质的好坏与脑的大小、重量等同起来的。认为脑的重量与智慧的大小有关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成人的脑平均重量约为1400克。MG.屠格涅夫的脑重2012克,拜仑的脑稍小些为1807克,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脑重是1352克,作家法郎士的脑重只有1017克。可见许多名人的脑重也有着很大差别。不久前国外发现,有一人的脑量最重,但他不仅毫无过人之处,而且智力发育不全。
    但人的天资的确是与人脑的微观结构相联系的。科学家深入研究脑细胞的结构时,发现有天资者的神经组织具有的形态和机能特点与常人有差异。无疑素质与神经过程的某些特点(如它们在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方面的差异)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并且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有关。
    素质是一种形态学和生理结构,它是服从于遗传学规律的,但素质的遗传不能导致能力遗传的结论。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但不是能力本身。素质作为天生形成的解剖生理结构,并不现成地决定能力本身。先天的自然素质只是提供发展能力的可能性,而能力则需要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
二、早期环境和经验的影响
    在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智力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据调查许多超常儿童都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美国的s·布鲁姆曾对1000名初生儿到成人进行了长期的追踪研究。他认为,如果以1~7岁时的智力为100,那么4岁时已达到50%,4—8岁获得其余的30%,剩下的20%是在8一17岁的八年间获得的。对于他的这种见解,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强调儿童早期经验对智力发展的重要性是值得注意的。
    一些研究者曾对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进行过长期追踪观察;发现儿童能力的形成一方面有素质因素的影响,另方面也有后天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早期的教育起着更大的作用。婴儿出生后只有在接受正常的环境影响下才得以发展人类先天的素质——神经系统,脑的机能和感觉器官及运动器官的特性。
    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报道,在印度有一个从小由母狼“抚养”的小女孩,1920年被发现时已经8岁了。从狼窝里被带回到人间,让她在孤儿院与人生活。但由于她早期生活的环境是和狼在一起,她没有上桌吃饭的习惯。无论是饮水还是吃食,总是伏在地上象狗似的不停地舐食,发出象狼似地嚎叫。经过6年的学习才勉强学会用两条腿走路,但走得还不如2岁的儿童。7年中只学会45个词,同时学会了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到她17岁临死时才只有相当于4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由此可见,早期的环境及教育对儿童来说是多么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亨特认为6岁以下是儿童智力变化最大的时期。他认为受限制的环境对婴儿的智力发展具有消极的影响。他认为一个人后一阶段的智力来源于前一阶段的智力,年龄越大,智力越固定。所以早期的环境和经验对人能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三、营养状况的影响
    研究表明,神经系统的生长包括神经细胞数量的增加和神经细胞体积的增大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约在出生后一年左右完成。此后神经细胞的数量就不再增加。在这个阶段里,如果营养不足,就会影响胎儿和婴儿脑细胞的数目。就目前所知,营养不良会造成脑细胞的数目比正常的少。会影响脑细胞的发育,从而也就影响儿童心理和智力的发展。
    3岁前的营养对儿童能力发展有很大影响。这个结论最初是在动物实验中得出的,以后在人身上也得到了证实。日本的学者们曾把妊娠的母鼠的蛋白质饲料量限制为十分之一,所出生的小鼠脑神经细胞减少20一30%。美国研究者们发现,婴儿如果在刚出生之后就限制营养,以后的成长受到持久的影响。伦敦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营养不良条件下发育的儿童,表现出记忆力差,缺乏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有人用测定脱氧核糖核酸含量的多少,来推测营养不良对大脑的影响。在发展期间,脱氧核糖核酸增加的速度直接关系到脑细胞数目的增加。研究结果表明,营养不良的婴儿脑的脱氧核糖核酸含量比正常婴儿要少。脑的机能活动是依靠由血液输送的养料维持的,母亲的乳汁和充分的营养保证脑细胞的机能活动,直接影响儿童智力的发展。
四、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
    能力虽然依赖于各人不同的自然素质,但它的进一步形成与发展,则是与社会教育、人们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遗传因素对智力发展是有一定的作用,但它只是前提,并不能预定智力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一个人智力的形成与发展尚依赖后天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由教育者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而人们掌握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能力的过程。我们每个人从小受着各种教育,练习着各种技能,随之也增长了各方面的能力。在掌握知识、技能时在大脑中形成一系列暂时神经联系,促进了能力的发展。人们常说:“脑子越用越灵”,脑子是“用则进,废则退”,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筋”也就是培养与发展智慧的过程。智慧是心理的东西,是脑神经活动的心理表现。由于智慧活动是脑神经的活动,因此,提高智慧也就可以直接通过提高脑神经活动的功能来实现。动脑子的活动训练,也就是提高脑神经活动功能的训练。一些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通过“动脑筋”的练习是可以提高智慧水平的。学生通过学习知识,不仅训练了思考,也训练了大脑;同时通过学习和教育,掌握了知识、技能,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的先天素质相似,他们所处的环境也相差不大,然而由于两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同,却可以得到两种完全不同水平的结果。在名人传记中可以看到勤奋对一个人能力的深刻影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就是一个勤奋的典范。他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不顾疾病紧张地工作。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老泉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由于他勤奋学习,最后在文学方面达到很高的造诣。英国科学家牛顿在中学读书时,也不是优秀生,但由于他肯专心致志地刻苦学习,终于成了著名的科学家。
    勤奋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凡是勤奋的人,都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不懈地从事某项活动,这样才可以使他的素质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促进能力的高度发展。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所谓天才,就是坚持不断的努力。聪明在于学习,天才由于积累。”
    此外,一个人的兴趣,对某种事业的热爱也可以明显影响着他能力的发展。高尔基说:“天才是由对事业的热爱发展起来的”。实际上对于自己事业的热爱,对于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有着深刻和浓厚的兴趣,就会使人更坚强地、更紧张地从事于他所追求的事业。达尔文从小就对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使他终生坚定不移地从事生物学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丰硕成果,成为进化论的创始人。


    思考题


l.  什么是能力?它与知识、技能有什么区别?
2. 能力的类型差异是什么?
3.影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相关图片
责任编辑: weiwei0315 文章录入: weiwei0315 [评论]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简介联系我们zkyxlx@sina.comzkyxlx@163.com汇款方式网站地图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