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de: 首页 >> 学习专区 >> 第十七章 性格
第十七章 性格
作者: 教务处 来源: 教务处 日期: 2012-6-28,11:21

第十七章   性格
第一节  性格的一般概念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人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在人对现实的态度问题上,为人们称道的良好性格有许多方面,比如对生活的热爱,对荣誉的追求,对友谊和爱情的忠诚,对他人的礼让、关怀与帮助,对邪恶的仇恨,等等。而人对现实的态度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之中。恩格斯曾简明指出性格概念的完整含义,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做什么”,说明一个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反映r人对现实的态度;“怎样做”,说明一个人如何去追求要得到的东西,如何去拒绝要避免的东西;“怎样做”反映了人的行为方式。
    所谓性格是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一方面是说,性格是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塑造出来的,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固;另一方面是说,这种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贯穿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在类似的,甚至在不同的情境中都会表现出来。如一个诚实正直的人。他在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上会表现出实事求是、公正无私的品德;对自己的缺点也不会隐瞒,敢于严格解剖自己;对工作和劳动也会是严肃认真的。如果一个人只是偶然表现出上述某些特征,那么就不能说他具有喊实正直的性格特征。可见,只有那些经常的、能从本质方面表现一个人个性的性格特征,才具有性格的意义。

二、性格的生理基础


    性格同其他生理现象一样,也是脑的机能,也有它的生理基础。似乎可以说,大脑的额叶区与性格可能有一定的关系。这种认识主要来自对大脑额叶区受损伤的病例的观察。例如,有个叫乔治的病人在额叶区受到损伤后,他的性格与受伤前的表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前后判若两人。根据治疗他的医生的报告:“他动静无常,无礼的,有时爱说最粗俗的下流话(他以往没有这种习惯),对伙伴很少表示尊重,不能忍受约束或劝告,如果违反他的愿望的话,时而极端顽固却又反复无常而犹豫不决,…”。他的心完全变了,因此他的朋友和熟人,说他不再是乔治”。以后在许多眶额区损伤的病例中,都可以见到性格的类似变化。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对于理解性格的生理基础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学说认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不但是气质的直接生理基础,而且也是性格的生理基础。
    此处所述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人在后天环境中具有的类型,即是先天固有的类型特性与其在后天环境中引起的变化的混合物。所谓混合物,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一方面受神经活动的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的制约,是在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另一方面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神经活动的基本特性。这就使得人对外界影响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带有个人的特点或印记。此外,暂时联系的建立是在外界影响(特别是教育)长期影响下形成的,一经形成就比较牢固;但它又可随环境影响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使得人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暂时联系系统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可能直接影响到性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三、性格与其它心理现象的关系


    1.性格与个性倾向性的关系
      个性和心理过程是一个人完整的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而个性又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成分。性格又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一部分。所以,性格与个性的关系,一方面表现在与个性倾向性的问题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与能力、气质等其他个性心理特征上。个性中的世界观、理想、信念等个性倾向性决定着性格的好坏性质,并赋于性格确定的社会意义。例如,有着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的人,他在对待现实的态度特征和意志特征中就会有大公无私、心襟坦荡、热情诚恳、坚韧不拔,等性格特征的表现;有着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人就会有自私自利、心襟狭窄、冷酷狡诈等性格特征的表现。因而,可以认为,性格是从一个人的本质方面表明他的个性的。性格也是个性中最重要、最鲜明的心理特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特性的集中表现。
  2.   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性格、能力和气质共同组成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由于它们是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同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它们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彼此关联的密切关系。
      性格与能力有着共同的生理基础一一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性。只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的一般特性,即整个神经系统共同的特性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性格;而其局部特性,即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各种特性影响着人的各种特殊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在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与现实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性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各种能力和性格同时得到发展。例如,在观察过程中,一方面发展观察力,另~方面也形成着性格的理智特征。许许多多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在自己的实践领域里有优秀的智力和创造力,而且同时兼有自信、自尊、坚韧顽强的性格。
    人的性格特征对能力的发展有~定的制约作用。良好的性格特征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良好的性格特征可以补偿能力中的相对弱点和能力发展上的各种缺陷,如俗话所说的“勤能补拙”;而性格上的弱点则往往会严重地阻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甚至终身无所作为。
  3.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性格和气质都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它们两者有着共同的生理基础一一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彼此有着互相渗透和制约的复杂联系。
      我们已指出,性格是人埘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而气质表现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动态性质,也就是说,气质的特点总是体现在人的性格的表现方式上,从而使性格带上独特的“色彩”、打上特有的“记号”或“标志”,这是气质影响性格的一种情况。例如,同一种性格特征,气质赋予它以某种色彩而使它获得不同的表现方式。比如,同是热爱劳动的性格特征,可在各种气质的人身上形成。胆汁质的人热爱劳动的性格特征常表现为动作迅速、有力、工作认真,但可能显得粗糙一点。而一个粘液质的人,热爱劳动可能表现为工作细致,但动作迟缓。气质影响性格的第二种情况是,气质对性格特征中的速度、强度等方面的动态性质有着更直接、更鲜明的影响。例如,在性格特征中引起情绪反应的速度和情绪反应的强度,则是气质影响性格的
鲜明表现。例如,胆汁质的人发生情绪速度快、强度大,表现出性急、热情、不可控制、情感强烈而持久等特点。粘液质的人情感发生缓慢,一旦产生情感不易转移。这种人常表现出易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持久而稳定,也不表露在外等特点。气质影响性格的第三种情况是,气质影响某些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速度以及形成的难易程度。例如,就意志自制性特征而言,胆汁质的人形成这种特征较缓慢和困难,需要经过很大的克制和努力,而粘液质的人则比较迅速和容易。上述这些气质影响性格的情况体现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征的作用,其中主要是来自遗传因素的作用,因此可以认为,人的遗传因素主要通过气质来影响性格。
    性格与气质相互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性格对气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性格的意志特征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有的甚至会掩盖和改造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此外,性格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出积极的性格特征,从而说明性格对气质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综上所述,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性格的动态性质和某些性格特征形成的快慢和难易程度;而性格对气质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表现为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可见,作为个性心理特征的性格与气质,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
4.性格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在大脑活动的基础上和外界影响及教育作用下,人形成和发展了认知、情绪和意志等心理过程,同时也形成和发展了各种性格特征。性格就是人在心理过程方面的个体差异性的重要表现。可以说,性格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在心理过程之中的。
性格一旦形成就直接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


第二节  性格的结构


    从结构组成的观点看,性格是一个很复杂的构成物,包含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人的行为方式。而就其中的每一方面而言,各自又包含着很丰富的内容。因为,现实中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对现实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并有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各样的行为方式。为了研究和了解性格,就要对性格进行分析,也就是要把性格这个统一整体分解为不同的方面或侧面。性格特征就是指性格的各个不同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以一定的独特形式结合为有机的整体。人的任何行为和活动,都是由他的整个性格所制约,而不是为个别性格特征所制约。所以,我们在研究一个人的某一种或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时,必须把它置于性格整体中并与其它性格特征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然后确定它在性格结构中的地位。
一、性格特征的分析
  对性格特征的分析,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理论观点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分析结果。一般说来,可以按照以下四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和研究。
  1.性格的态度特征
  这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方面的特征。这种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表现在人的行为和活动之中。属于人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主要是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以及对待自己的态度等方面的性格特征。
    (1)表现为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属于这方面的性格特征,良好的表现主要有爱集体、正直、诚实、富于同情心、善于交际、亲切、有礼貌等;与这相反的性格特征是,不热爱集体、阿谀奉承、冷酷无情、盛气凌人、生硬粗暴,等等。
    (2)表现为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属于这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勤劳或懒惰;认真负责或敷衍了事;细致或粗心;革新开拓或墨守成规;节俭或浮华,等等。
    (3)反映对行为调节客观表现的意志果断性特征
    它表现为一个人在困难或紧急条件下能否迅速、准确地作出抉择。例如,是坚决果断还是优柔寡断,是勇敢还是胆怯,等等。
    (4)另一种反映对行为调节的客观表现的性格意志特征,是意志的坚韧性特征
    它表现在一个人能否以坚强的毅力把已作出的决定贯彻到底,以达到预期目标。例如,是恪守信念还是见异思迁,是威武不屈还是临阵脱逃,甚或投降变节。
  3.性格的情绪特征
  这是指人的情绪活动对其它活动的影响,以及对情绪的有意识的控制特点。通常表现为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等四个方面。
    (1)情绪强度特征
    它表现为情绪对一个人的影响程度和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因为情绪状态影响着人的全部行为,它或是成为鼓舞人行动的力量,或是成为消磨人意志的因素。无论是对于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都有一个控制情绪的问题。在这里的强度特征常有控制力强与弱之分。有的人情绪活动一旦被引起就比较强烈,身体状态、工作和生活受其影响较大;同时他的意志对情绪活动的控制力较薄弱。他好象被情绪所支配。有的人情绪体验比较微弱,身体状态,工作和生活受其影响较小;同时他的意志对情绪活动的控制力较强。他好象“无动于衷”,不为情绪所左右。
    (2)情绪稳定性特征
    它表现为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受外界条件变化而产生的起伏波动的程度。有的人不易为一般情境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或是情绪活动的引起较缓慢;就是在成功或失败等重大事件面前,情绪波动也较平稳,对情绪的控制也比较容易。这就是情绪稳定的人的性格特征的表现。有的人较容易引起情绪反应,甚至一些琐碎小事也能引起强烈的情绪,而且一经引起情绪,意志的控制力又显得比较软弱;在成功面前他易表现为忘乎所以,在失败面前他易表现为垂头丧气。凡此都是情绪易激动的人的性格特征的表现。
    (3)情绪持久性特征
    它表现为情绪活动的持续时间和对身体、工作和生活影响的久暂性质。比如,同样遇到悲伤的事件,多血质的人可能表现为当时难过异常,事后很快恢复平静;对身体、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也消失得很快,好象什么痕迹也没留下。而抑郁质的人的悲伤情绪反应,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对身体、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也较持久。
    (4)主导心境
    心境本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在一段时间内有一种心境支配人的言行和情绪,这就是所谓主导心境。表现在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是指,不同的主导心境在一个人身上的稳定表现的情况。主导心境有各式各样的表现。比如愉快的与忧伤的;不安的与安静的;朝气蓬勃的与抑郁寡欢的。有的人受主导心境支配时间长,也就是主导心境的稳定性大。有的人受主导心境支配时间短,也就是主导心境的稳定性小。以上四个方面的特征既是互相依从的,又是相对独立的。例如,情绪反应比较强烈,时常爆发情绪的人,有时有较持久的影响,或有较持久的主导心境;有时爆发快、消逝也快,没有持久的影响,或是主导心境持续的时间也短。此外,上述情绪特征所具有的强度,速度、持久性等动态特点,即是鲜明的气质特征的表现。但是要注意,相同的情绪特征,还可因气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同样是情绪稳定,有的人表现出精神饱满,有的人表现出平静安详。
  4.性格的理智特征
     (1)在感知、注意等方面的性格特征
  这方面的性格特征有主动观察型和被动观察型的差异。主动观察型在知觉过程中抵御环境干扰的能力较强,表现为在干扰下仍能根据自己的任务和兴趣坚持观察和判断。被动观察型者明显地易受环境的影响。有人曾作过这样的一项实验:让被试调节放在一个方框中的一根直棒。当方框放在倾斜位置时,让被试把直棒调节到垂直位置。测验结果表明,方框的倾斜在观察中对不同的被试的调节活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受影响小的被试属于主动观察型,反之则是被动观察型者。感知、注意方面的个体差异性还可就观察分析的特点分为详细分析型和概括型。前者特别注意细节,后者多注意事物的整体性、轮廓感。就观察的速度和精确程度又有快速型和精确型之分。快速型往往不善于持续性的观察。而精确型在观察时则表现出敏锐而精细的判断力。
    (2)在想象方面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就想象的现实感而言,存在着幻想家与“冷静的”现实主义者之别,以及具有现实感的幻想家和脱离实际的幻想家之别;就想象的主动性而言,有所谓主动想象型与被动想象型之分;就想象的丰富性而言,有狭窄想象型与广阔想象型之分;在想象水平上存在着有创造力与机械模仿的差别。
    (3)在记忆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在记忆类型上有直观形象型与逻辑思惟型之分;在识记过程上有快慢之分;在保持长久性上有长久保持与迅速遗忘之分。
    (4)在思惟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在思惟的深度上有深刻型与肤浅型之分;在思惟的创造性上有独立型与附合型之分,前者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后者则回避问题而宁可借用现成的答案或附合他人之见。此外,还有爱好分析和爱好综合的不同类型的差异。
    上述性格的各个方而的特征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在每一个人身上结合为独特的整体,从而形成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个人独有的“特征”、“标志”、“属性”或“特性”,这正是性格(原由希腊语翻译而来)一词的本意所表达的那样。
二、性格结构的特点
  性格并不是各种性格特征的散乱堆积,而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首先,就它们表现性格的重要意义而言,在上述四大性格特征中,性格的态度特征和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最主要的两大组成部分;而其中的性格的态度特征又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性格的态度特征直接表现了一个人对周围事物所特有的、恒常的倾向,也是一个人的本质属性、品德和世界观的具体反映。其次,各种性格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例如,在对工作
和学习态度特征方面表现出认真负责、勤奋踏实的人,一般在意志特征方面表现出有较好的坚持性和自制力,并且在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会有更多的主动观察和详细分析的特点等表现。这也就是性格的一贯性或一致性的含义。正如由于各种性格特征之间存在着这种内在联系,人们有时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某种性格特征而判断他的另一些有关的性格特征。


第三节    性格的形成与培养


    人的性格不是天赋的。人生下来的时候,只有神经系统活动类型的个别特点,无所谓性格特征。幼小儿童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对现实的态度,他的行为方式也没有发展起来,更没有定型。只是在后天环境下,在成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的教育影响下,通过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极主动性,在他先天素质基础上才逐渐形成他们独有的性格。
一、遗传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从个体遗传角度看来,一个新个体的开始——受精卵,它的46条(23对)染色体是由双亲提供的,一半来自父亲,另一半来自母亲。一般说来,受精卵内染色体上排列的遗传物质——基因,代表着父母的基本性状(即双亲的体型、皮肤和眼睛的颜色、各种器官的结构及其生理机能等),这就是子代象亲代的生物学根据。在这里,遗传意味着相似;但又由于在不同条件下,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基因组成成分以及基因重新排列组合的变化,即基因重组、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因而亲代的性状不可能完全传递到子代。新的个体还有自己新的性状,这就是子代又不完全象亲代的生物学根据。
    近期研究认为,遗传因素还决定大脑的结构形态和皮层细胞群的配置、酶系统和生物化学变化的特点,以及皮层神经过程的特性。既然作为心理活动的器官的大脑,其结构和先天的机能特性都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因而从总的观点看来,不可否认遗传因素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制约作用。
    至于遗传因素对人的性格乃至整个个性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看。
    在性细胞的基因有缺陷,而且又引起染色体病变情况下,个体绝对发展不出正常人的健全心理。例如,在性细胞的第21对染色体上,如果不是两个正常的染色体,而是出现三个染色体,那么,这种现象必定会造成个体终身的严重智力缺陷。人们称这种智力缺陷为“先天愚型”(mongolism)或“三体性一21”的染色体病。在这里,遗传对整个心理活动的正常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遗传因素确实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或自然前提。而且,这个自然前提对于心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人们正是从这个方面特别重视优生的问题。
    在具有正常的遗传因素的人们身上,遗传因素对人的心理发展究竟起什么作用,特别是与环境因素相比较中,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重要性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历来是心理学中争论最多最激烈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对这问题应如何去看呢?
    总的说来,应该充分承认和重视遗传因素对个性乃至整个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遗传因素为心理的发展提供自然基础和发展的潜在能力。换言之,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的是一种可能性或称之为遗传潜性。而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环境(特别是教育)则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或把遗传潜性变为心理或行为的现实表现。所以说,环境在人的心理发展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生理因素对人性格形成的影响
    人的生理因素包括心理的器官——大脑的机能活动、内分泌腺的活动、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化反应,等等。它们对人的性格及其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因素有着较直接的影响,比如,大脑皮层的机能特性及其暂时联系系统的建立与人的性格的关系最为密切,如前所述,它们是性格的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又如,内分泌腺的不正常的分泌活动常常是造成性格不健康的生理原因之一。例如,甲状腺机能不足,分泌缺乏,则会引起人的行动迟钝、缓慢、不好动、智力低F;若是机能亢进,分泌过度,则会引起好动、精神过度紧张、急躁、发怒;若是机能正常,分泌适度,人则表现精神饱满,行动和言语反应速度较快也易动感情。近年来美国科学家发现一种脑化学物质——内啡肽,它是由十五种已知的脑化学物质组成的羧基酸类的一部分。它可以极大地影响人的感情和行为。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夸大内分泌腺的机能活动对性格的影响作用。因为内分泌腺本身的活动也要受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的控制和调节。此外,某些生理条件,如人的体态和容貌对性格的形成有着间接的影响。这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体态和容貌的评价而形成了一定的自信心或自卑感,有时或是形成了安定的情绪的性格特征,或是形成骄傲冷漠的性格特征。

三、地理气候条件对性格形成的影响
  一般来说,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也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同一地区、同一民族的人们的共同性格特征的形成影响较大。比如,在中国,北方姑娘和南方姑娘的性格就有明显的差异。北方气候干燥、地形多平原山川。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女子一般具有大方、开朗、坚强、吃苦耐劳等性格特征。南方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多河流。长期生活在那里的女子一般具有温柔、活泼、精明、灵巧的性格特征。又比如,生活在我国西北边陲、青藏高原一带的牧民们,他们生活在广阔无垠的高原草场,自然条件单调而艰苦,形成他们粗犷、强悍、豪迈的性格特征;而生活在亚热带丛林中的傣族人民,在鸟语花香、物产丰富的条件下,容易形成他们谈吐温和、感情丰富细腻的性格特征。
四、社会环境对性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
  在个体性格形成的问题上,社会环境是指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或简称为环境。它具体包括个体生活于其中的家庭、托儿所、幼儿园、学校以及各项实践活动领域。此外,还有来自各种渠道的社会风尚、习惯等。这些社会因素对个体性格的形成都有影响,而且在个体性格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作用。
  1.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都隶属于一定的社会阶层,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家庭中的父母和其他成员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信仰、性格等等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是对他们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反映。社会关系就是通过家庭、家庭中的成
员对儿童施加影响的。这种影响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之所以特别重要,首先是因为人类个体与其他高等动物不同。人出生后大脑和躯体四肢都没有发育成熟。若没有成人照顾,婴儿的生命都无法维持。这样,就决定了人对家庭的全面的、重要的依赖关系。其次是因为,人出生时不如动物有那么多的先天的本能适应行为。人的一切社会习惯、行为规则都是出生后取得的。而个体经验的形成和获得首先是向父母学习。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抚养条件则形成了儿童的千差万别的性格和心理。
    (1)母爱是儿童性格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父母的照顾抚养中,哪些条件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本质的影响呢?中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就该问题进行过大量的研究。母子关系,尤其是母亲的教育方式、母亲的抚爱与性格等等才是影响婴幼儿性格萌芽与形成的重要条件。人们都可观察到,3—4个月以后的乳儿有种“天真快乐”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的发展,与父母特别是与关系最密切的母亲的抚爱分不开的。如果父母(或其他成人)与乳儿很少接触,只是换尿布、喂奶水,冷漠对待而无抚爱,那么,“天真快乐”的反应就会延缓出现。可见,在婴幼儿的早期经验中,亲子关系和母爱是儿童性格正常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至于父母分离、家庭破裂或缺乏母爱等情况,严重者可导致儿童走上犯罪道路。比如,国外有项调查表明:少年犯罪率,从出生至9岁间丧父或丧母的,高出常人两倍,10 14岁丧父母的,高出四倍。缺乏母爱,一般情况下,也可极大地影响儿童形成某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如孤僻、任性、不合群等。
    (2)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
  这就是一个父母对儿童采取什么教育方式的问题。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都反复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例如,在父母溺爱、娇宠下成长的儿童,他们常有的性格特征是,任性、骄傲和情绪不稳定等。可见,这种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很难使儿童具有坚强的意志、勤奋的习惯、负责的精神和谦逊的态度。在过分严厉、训斥、打骂和处处干涉限制下成长的儿童,他们常有的性格特征或是消极、顺从、怯懦、不诚实、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或是固执、冷漠、刚愎自用。这种严厉型的教育方式极大地阻碍儿童发展独立主动性和善良的个性。在父母过分保护和事事干涉约束下成长的儿童,他们常有的性格特征是,胆怯、懦弱、被动、缺乏社会顺应性、不爱活动等。而在父母不关心、冷漠对待下成长起来的儿童,他们得不到父母之爱,可能形成妒忌、情绪不安、创造力差,甚至有轻生厌世情绪等性格特征。在父母民主而严格的教育方式下,儿童易形成独立、直率、团结协作、亲切友好、情绪稳定、饱满、大胆、坚韧等良好性格特征。民主而严格的教育方式使得父母在儿童心目中既有权威、又是可亲可爱和可信赖的知心朋友。在这种家庭气氛下成长的儿童,成年后能自尊自信,遇事有主见,有一定的领导才能。再就某一种性格特征的形成看家庭教育方式的决定性的作用。美国有一项研究小学男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工作。他们先就自尊心的表现把小男孩分为有高度、中度和低度自尊心三种类型。所谓有高度自尊心的小男孩是指,他们表现活泼、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学校功课好、与人相处得好;在讨论问题时处于领袖地位;对世界问题发生兴趣;有创造力;很少疲倦或生病。有中等自尊心的小男孩在上述表现方面与有高度自尊心的小男孩很相似。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认识不确定,只有当他们确实知道别人喜欢自己时,学习工作就能完成得最好。而有低度自尊心的小男孩,他们多数时间里显得忧虑、沮丧;怕多事,怕别人生气;不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事物的时候,他们只是听,不说话,不争取领导地位;觉得没有人爱他们。研究者发现,小学生的自尊心与他们家庭的社会地位无关;与家庭的贫富无关;与父母和他们相处时间多少也无关。那么,自尊心的形成究竟与家庭中的哪些因素有关呢?他们进一步分析家庭中来自父母的育儿态度和方法,结果发现:有高度自尊心的小学生的父母,对他们是关心抚爱的,对他们的喜好和交往的朋友都有兴趣过问。这些父母待人接物都有一定的规则,而且要求他们的孩子的行为表现好。这些父母对孩子严而不厉,常用奖赏而不是惩罚来约束或纠正孩子的行为。在家庭这种民主气氛下,孩子们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敬,在处理自己的事务上有发言权。而在具有低度自尊心的小学生的父母那里,他们对孩子的行为是放任的,没有一定之规。可是,他们都曾严厉地惩罚孩子的过失。可见,儿童性格的形成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重要的依存关系。
    儿童陛格特征的形成对家庭教育方式的依存关系还表现,某一种家庭教育方式对某一种或某一些性格特征有影响,甚至影响很大;而对另一种或另一些性格特征却影响甚少或没有什么作用。具体分析和研究这种依存关系,能为性格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这也是性格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心理学家经过大量调查发现:父母对孩子的权威性和取得权威的方式(如说理引导或斥责压服)对孩子的自制力、对人态度和对劳动的态度等性格特征有较明显的影响,面对培养好奇心、独立性影响不大。究其缘由,这可能是家长的权威作用不自觉地压抑了孩子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
    家庭教育方式还包括父母的表率作用这项重要内容。上述调查材料表明,父母的表率作用与儿童众多性格特征的形成有关,比如自制力、对劳动的态度、好奇心、对人的态度、自尊心以及对困难的态度,等等。父母的表率作用其中包括家庭的气氛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儿童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榜样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一些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并效法他们,天长日久就成为自己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期望子女有良好个性的父母,首先应要求自己既重视对孩子的言教,更要重视身教,努力塑造好自己的个性。如果说,因为家庭教育关系到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是构成一切教育的基础,那么,父母的自身教育则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3)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对性格形成的影响
    儿童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以及独生与非独生的地位,这些都是儿童在家庭中的自然地位,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如果说,它们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那么它的前提条件应该是,这种自然地位已转化为儿童在家庭中的社会地位。完成这个转化的决定性因素则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无论独生或非独生子女,若是把他们置于家庭中的众星捧月似的中心地位,那么,他们都同样容易形成骄横、任性、社会顺应差等不良性格特征;而他们中不论是谁,如果被置于不为父母所欢迎的弃儿似的地位,那么,他们都容易形成冷僻、情绪不安、妒忌等不良性格特征。因此,归根结底,还是父母的教育力式对性格的形成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里,有一份生动的研究材料可供参考。一对同卵双生姐妹其外貌非常相似。她们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中,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又都在同一个学校读书。这表明,她们在遗传结构上完全相同;在生活环境方面,可以认为,也大致相同。但在性格上两人却有明显差异。姐姐比妹妹善谈吐,好交际,也比较果断、勇敢和主动。在谈话和回答问题时,总是姐姐先说,妹妹只是在一旁表示肯定或作点补充。形成姐妹俩性格差异的原因之一,就是她们的祖母最初作了一个决定,并得到他们父母同意:在双生女中认定一个是姐姐,另一个是妹妹。从早期的童年时代起,就责成姐姐照管妹妹,对她的行为负责,作她的榜样,首先执行委派的任务。于是,这就使姐姐较早形成了独立、主动、善交际、果断等性格特征;而妹妹则养成了追随姐姐,听从姐姐的意见的习惯。
  2.教育机构对儿童性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他们得到专门教育机构施给的教育。这种教育有别于父母所给予的家庭教育,这是教师根据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社会影响,而且是在儿童生活、学习的集体中,通过各种活动进行的。这样,老师的性格和行为、儿童所在集体以及各种活动对儿童性格的形成都有重要作用。
    (1)教师的作用
    教师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以自身为榜样的教育上。教师的品德和言行都是儿童模仿学习的榜样,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儿童年龄越小受其影响就越大。其次,老师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以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法贯彻社会的教育要求;与此同时塑造着儿童的性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儿童亲切深厚的感情和因材施教的态度,是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儿童性格培养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儿童行为提出正确评价,使他们明确是非、逐步发展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同时还要训练和教会他们正确的动作和行为方式,逐步提高他们对行为进行自觉的自我调节的能力。现实中,有些儿童尽管有良好的愿望、正确的动机,但由于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行动,没有牢固地掌握一定的行为方式,从而不能产生积极的行动效果。正确的动作和行为方式的训练始于幼儿早期(如三岁)也不为早。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因为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他们的良好性格特征形成的过程。
    (2)集体的作用
    儿童所在集体的风气、风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优秀集体的良好风气是一种无形的、强大的教育力量,它为儿童良好性格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儿童集体中的活动(如团队活动)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容易吸引儿童参加,又能培养和锻炼儿童的良好性格。因为,儿童在参加这些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总要担任一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为此需要学会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这个解决矛盾、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锻炼和发展各种性格特征的过程。学校的体育和劳动活动也有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因为这些活动能培养儿童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能锻炼儿童勇敢顽强、乐观、守纪律、有责任感和爱护劳动果实等性格特征。
  3.社会风气和风尚的影响
  社会风气是指社会上或某个集团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社会风尚是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对于儿童性格的形成,社会风气和风尚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它们通过种种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爱好、道德评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其中,最有影响的渠道是电影和电视的宣传,以及儿童文学读物。它们宣传和提供的内容如果是健康向上的,则会激发儿童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引起他们强烈的模仿意向并付诸行动,经过反复行动实践就会巩固下来,从而成为他们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提供的内容如果是不健康的、有毒素的,那么就会影响儿童形成消极的思想情绪和情感,甚至会影响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4.生活经历中的重大事变对性格发展的影响
  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并不限于儿童时期。在性格已定型的成年人身上,仍然有一爪l眭格发展的问题。所谓发展,在这里既包括形成新的性格特征,又包括改变(或改造)已有的性格特征。成年人的性格之所以会发生改变,是因为对性格形成具有决定作用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性格是一个人生活经历的反映、是个人历史的记录。特别是,个人生活经历中的重大事变常常是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例如,面对逆境的遭遇,有的人经受不住逆境的压力和袭击而由此沉沦、消极处世,磨灭了自己良好的性格;有的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身处逆境反而更加奋进、顽强拼搏,改造原有的软弱的一面,终于把自己的性格锻炼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五、性格发展的年龄阶段


  性格是随年龄而发展的。处于同一个年龄阶段的人在性格上具有一些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我们就把这些特征称作性格的年龄特征。从个体的一生看来,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并表现出如下的年龄特征。
  1.性格形成期
  一般人认为,5一ll岁即幼儿期到少年初期划定为性格的形成期比较合适。因为5岁是人们常说的教育的第一个完成期。此时,儿童的语言和动作已发展得相当好。他们能很好地听从父母(或
教师)的吩咐,懂得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去行动。五岁也是所谓儿童的第一个反抗期。此时的儿童不是完全消极被动地接受父母的教育,而是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他们已经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经常反抗父母和周围的人。到11岁左右,儿童已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即对现实有了自己的态度和对待方式,可以认为这是性格形成的标志。在性格形成的这一时期,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步扩大,思维能力日益发展,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加强;但又缺乏独立活动的经验,不能控制和管理好自己。加上他们的模仿能力强,极易接受社会环境的薰染,此时性格的可塑性很大。家庭、幼儿园和学校如能对他们施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那么,将会极大地促进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
  2.性格定型期
  这一时期包括少年晚期至青年初期,即12—17岁。此时,青少年的生理机能逐渐成熟,社会交往逐渐扩大,并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社会生活环境给他们以很大影响。他们的自觉性、独立性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有较大的增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并表现出初步的自我教育能力。但此时,这些能力还不是很强大,对外界不良影响的抵抗力也较弱。性格的可塑性也较大。在此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对于少年性格的定型很重要,也是促进性格从形成期顺利健康地过渡到成熟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其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代际关系。在这一时期,代际关系有了大幅度的变化。少年自身意识到自己的成长,比较强烈地要求脱离对父母的全面依赖(包括经济上的依赖),注重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判断事物。而此时,有不少父母,特别是那些家长权威感过强,对孩子过多干涉或宠爱过分的父母。迟迟认识不到孩子在自己身边每日每时发生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代际关系的大幅度变化,而总是以幼儿、少年的形象替代青年的现实存在。于是,父母认为孩子反抗、不听话;子女厌弃父母的保护和教导,与父母对立、从心理上离开了父母,并发展了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
  3.性格成熟期
  此时期已进人青年晚期至中年时期。个体的世界观逐步形成、性格成熟,对环境的影响能给予积极主动的反应。在这个时期,个体的世界观、信念、意志力等心理因素对性格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调节作用。比如,同是身处逆境,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和意志坚韧的人,面对逆境会更加奋进、顽强拼搏,从而锻炼得更坚定;而具有不正确的世界观和意志薄弱的人,则会由此沉沦、消极处世。又如,在相对平静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们根据时代要求和工作的需要,通过自我教育可以改造不良的性格特征和消极的气质特征;也可以培养出良好的性格和积极的气质。这正是性格发展中的主体积极主动性的集中反映,也是一个人的性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4.性格更年期
  性格的更年期与生理上的更年期(56—65岁)正相对应。此时由于人的生理的和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人的性格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有人提出老年人性格的两极化演变问题,认为,大多数人在这一时期的性格或早或迟、或重或轻都会发生某种变态现象,性格日趋老化。老化向着两极演变。一极是所谓性格强化。例如,思想僵化保守,固执己见,急躁易怒,孤僻自高等。另一极是所谓弱化。例如,容易怀疑,爱委屈人,无自信心和自尊心、自卑严重,言无定见,行无定律等等。这种演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人们可以防止或减低性格两极化衰变。一方面,老年人要正确认识自己面临的各种变化,既服老又不服老,合理安排和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尽量为社会发挥自己的余热,保持自己的良好性格。另一方面,社会和子女有责任帮助老年人保持晚年的心理健康,并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尊老敬老的美德。


第四节    性格的鉴定及类型


    一、性格的表现
    人的各种性格特征常常表现在各种活动和人的言语表情之中。因而,通过一个人的外部表现可以客观地鉴定他的性格。
    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是游戏。观察幼儿游戏活动的材料表明,幼儿性格的刍形已在游戏的选择中显露出来。如有的幼儿爱做安静性的游戏.有的爱做运动性的游戏。这可能主要是对气质的差异的反映。又如,有的幼儿爱好现成的玩具,有的则爱好自己独立制作的玩具。这可能是对幼儿性格的理智特征的差异的反映。进入学龄期的少年儿童主要活动形式是学习。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的理智特征的个体差异性就更明显可见了。无论在感知观察还是在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中,人们都可观察到不同的认知类型。这是一个人性格上的独特性的反映。少年儿童的性格特征在劳动、体育等集体活动中也都有鲜明的表现。
    性格还可表现在一个人的言语特征上。研究表明,一个人说话多少、是否真诚,以及言语风格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这样或那样地表现着人的性格。
二、性格鉴定的方法
  性格既然表现在人的活动和言语表情之中,当然可以通过活动、言语表情等等外部表现鉴别一个人的性格。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一般都可应用在性格测量上。鉴定和测量性格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观察法
    从观察一个人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种种外部表现(比如行为、言语、表情、动作等等)来认识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作家和艺术家描写塑造人物性格,基本手法之一就是遵循这一原则,从人物的外部表现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观察法常用于研究儿童的性格特征。通过观察和记录儿童在游戏和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以了解其性格。
    2.谈话法
    这是通过交谈来了解交谈者的性格特征的一种方法。研究者与交谈者的个别会谈是个很讲究技巧的问题。为获得客观、真实、大量的材料,研究者要尽量让谈活者感到自如,愿意吐露真言、愿意多谈。因此,研究者要不动声色地和机敏地引导和掌握会谈,以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
  3.个案调查法
  性格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许多社会因素(包括事件和人物)对它有影响。同时,人的性格表现,又通过言语和活动在社会上留下痕迹,有些留在书面材料上,有些留在人们头脑中。通过广泛调查把这些材料收集起来,则可从多方面了解到某个人的性格及其发展变化。例如,双生子的研究就是采用个案调查方法,有的连续追踪好几年,才获得那么大量的材料。
    4.自陈法
    自陈法是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让被试对交给他的问卷上提出的问题逐一作出回答。问卷是预先由测验者编制好的,包括一系列问题或条目。被试要根据自己对问题的可能情况、行为或感受作出回答。回答可以是“是”或“否”,也可以分成“同意”或“不同意”。也可以采用一种等级评分法,评定那一种情况适合于自己。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陈述法不是直接观察被试的行为表现,而是通过他对问题的回答间接判定他的性格。因此,这种方法所采用的量表必须预先进行信度和效度的确定。这种方法所采用的量表的制定是一项复杂而严格的科学工作。
三、性格的类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而性格有不同的类型。心理学家根据各自的理论观点,提出不同的性格类型分类。
  1.艾森克的四分类法
  艾森克从大量的个性特质分析中,最后浓缩出两大类特质,以它们作为两把尺度构成一个两维平面,于是就可用该图描述一个人的个性及其所属个性类型。
  这两把尺度,其一是心理活动的内倾与外倾。内倾是指不变化的一端,外倾是指变化的一端,正常的人格趋向于中央。极端内倾人格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易发展为焦虑和忧郁病症、有强迫动作趋向、激发动作少、对环境冷淡、情感脆弱、多自卑感、白昼梦、失眠。他们的智力较高、语言能力强、动作准确,但对自己的工作成果估计偏低”,“他们的体型高瘦”。极端外倾人格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歇斯底里式的人格,这种人易发展为歇斯底里的机能失调,时常口吃,易生事故。他们的智力较低,语言能力弱,没有持久性,动作速度快而不准确,但对自己的工作成果估计过高”,“他们的体型矮胖”。其二,描述个性的另一把尺度是神经质
倾向,主要表现为情绪的稳定性上。正常人格表现,位于该尺度
的情绪稳定的一端,神经质人格则位于另一端上。“极端神经质人格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智力落后、感知觉迟钝、思维与动作缓慢、情绪意志控制力薄弱、易受暗示、缺乏持久性、不社会化等等。”
    这两把尺子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可以用它们相互垂直时形成的两维座标系加以说明,如图17—1所示。 

                                                                 图17-1

图17—1所示的四个象限代表着四种个性类型,即:
      (1)不稳定内倾型(I象限);

      (2)不稳定外倾型(Ⅳ象限); 


      (3)稳定内倾型(Ⅱ象限);

     (4)稳定外倾型(Ⅲ象限)。

     从图17—1可见,如果一个人在健谈性的特质上得分高,就可以认为在稳定性和外倾方面相关高,这属于稳定外倾性;一个人在被动性和有思想性方面得分高,就可以认为人在内倾方面和稳定性方面相关高,他是稳定内倾性的人。
    2吉尔福德的12种特质结合说
    吉尔福德等人把个性分为以下三类指标所包含的12种特质。
    个性稳定性指标:

    (1)是否忧郁、容易悲伤;

   (2)情绪是否容易变化、不稳定;

    (3)自卑感的程度;

    (4)是否容易担心某种事情或容易烦躁。


    社会适应能力:

    (1)是否容易空想、过敏而不能人睡;

    (2)是否信任别人、与社会协调;

    (3)是否不倾听人家的意见而自行其事、爱发脾气、有攻击性。


    倾向性指标:

     (1)是否开朗、动作敏捷;

     (2)慢性还是急性;


     (3)是否喜欢沉思、愿意反省;

     (4)是否能当群众运动的领导人;


     (5)是否善于交际。


    吉尔福德正是根据以上12种特质的不同结合,划分出几种不同的个性类型的。
    3.斯卜兰格的类型论
    斯卜兰格把人们的基本生活实践领域分为六个方面,并将其价值应用于个性,进而依据人们倾向于哪个方面就把个性划归为
相应的类型,这样就可把人的个性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第一,经济型。对所有的事物都从经济观点出发,判断它的利用程度,各种事物如无经济价值便无使用的必要。他们的生活目的是为了获得财产,实业家属于这种类型。
    第二,理论型。客观地、冷静地观察事物,从知识的体系中引申出它的价值,力图把握事物的本质,追求各种观念和理想。对具体问题显得缺乏力量,较容易适应现实生活。哲学家、理论家属此类型。
    第三,审美型。对实际生活表现得不够关心,把最高的感觉事实的美当作人生本来的价值。常常将所获得的印象表现出来。如何使自我实现,如何使自我获得满足是这类人的基本目的。
    第四,宗教型。总是感到圣主的拯救和恩惠,肯定有绝对的生命。他们是内在的神秘家和超越的神秘家;
    第五,权力型。竭尽全力获得权力,有强烈的支配和命令别人的欲望。凡是他所作所为总由自己决定。
     第六,社会型。对增进别人和社会一般的福利感兴趣。把热爱别人并促使其进步,作为最高价值。
  4.人际关系型论
  目前国外流行一种所谓典型性格类型的个性分类。这种类型论,既非单纯心理学的,也非单纯文化社会价值的,而是主要依据于人际关系,同时也考虑其他心理品质。依据这种理论,一般把性格分成以下五种类型。
  A型或称为行为型、注意人物型:
  属于这类性格的人,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比较差,遇事易急躁,带有外倾型的特点,和周围人的关系不甚融洽,易造成磨擦。行为常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议论。
  B型或称为平均型:
  属于这类性格的人,情绪和社会适应性较均衡,但主观能动性不够,交际能力弱。智力平常,精力、体力、毅力、能力都表现为一般。
  c型或称为平稳型、安定消极型:
  属于这类性格的人,情绪稳定,社会适应性好,带有内倾型的特点。但常处于被动状态,不大胜任领导工作。
  D型或称为安全积极型、管理者型:
  属于这类性格的人,情绪稳定j社会适应性一般,也带有外倾型的特点,与周围人的关系较好,有组织领导能力,积极主动。


    思考题


1.什么是性格?性格与其他心理现象是什么关系?
2.人的性格结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
3.试说明你自己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4.如何鉴定一个人的性格?

相关图片
责任编辑: weiwei0315 文章录入: weiwei0315 [评论]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简介联系我们zkyxlx@sina.comzkyxlx@163.com汇款方式网站地图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