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de: 首页 >> 学习专区 >> 第十九章 心理健康与咨询
第十九章 心理健康与咨询
作者: 教务处 来源: 教务处 日期: 2012-6-28,11:29

第十九章  心理健康与咨询
第一节  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wH0)指出,健康的含义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症状或疾病,而是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精神与社会相适应的心理状态。由此可见,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等几个方面的健康。
  什么才是心理健康呢?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当的情绪表达及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的需求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
    另一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心理健康提出6条:
    1.力争自我成长;
    2.能客观地看待自己
    3.人生观的统一;
    4.有与他人建立亲睦关系的能力;
    5.  有获得人生所需的知识、技能的能力;
    6.  具有同情心,对生命充满爱。
  1946年,第3届国际卫生大会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人的心理健康不相予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4条: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本身及环境许可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状态,但不
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日本学者松田岩男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的一种心
理状态。”
    综上所述,心理学家一般都认为心理健康应包括如下方面:
    1. 有幸福感和安定感;

    2.智力正常;

    3.意志健全;

    4.情绪健康;

    5.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

    6. 人际关系合谐;

     7.具有应变、应激的能力;

     8.行为反应适应,与年龄相符。
    实际上,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问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正常与异常之间的区别主要在量上的差别,问题的关键在于健康、异常行为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异常行为如果是屡屡出现,持久并且毫不间断,则便可视作为有问题。现代心理卫生学认为,健康与疾病不是对立的,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同一序列的两级。
而且心理健康不是某种固定的状态,它会因社会、心理、生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心理健康只能反映一个人某一时间内的特定条件下的情况。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只是一个相对的衡量尺度,只要个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保持良好的心境,就可以认为是心理健康的。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
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


    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活环境、工作与学习、恋爱与婚姻、人际关系、突发条件,个体的人格特征以及生物遗传等因素,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都会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心理问题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问题的大小与轻重;问题小的、轻的,可能就是个体出现了某些心理障碍。所谓心理障碍是指属于正常人范围所出现的一种心理问题,但尚未达到心理病态或疾病的程度(如各种精神病、癔症等)。一般心理障碍有时可通过个体的自我调节,或经过心理咨询的帮助,通过疏导、调整心态而逐步得以解决。而心理疾病则要进行心理治疗,同时还结合服用一些药物,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人人都会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为工作、学习、恋爱、婚姻、失业、下岗、人际关系、经济收入等,心理上存在予盾时,就会出现了心理的“不平衡”,这就是“心理问题”。大多数人都通过自觉与不自觉地进行自我心态调节,取得平衡,于是“心理问题”就不再存在了。但少数人的心理不平衡或心理冲突在短时期内未能解决、排除,而长期闷闷不乐,抑郁于心中,就会形成“心理障碍”了。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有了心理矛盾时,就应尽快尽早解决,以免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的产生。心理咨询就是在正常人中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时,前来进行心理咨询,由心理咨询专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与帮助,使其摆脱苦恼与困扰,从心理冲突中解脱出来。
  “心理障碍”一词是相对而言,其实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如各类精神病患者)都是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的。但在这里为了与心理病患者区分,我们是指在属于正常人范围的“心理障碍”而言。有心理障碍的人不一定就是心理病患者,但是精神病患者必定是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的人。
    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在人生中任何一个年龄阶段都可能会发生。心理问题是个体在社会适应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者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状态。心理障碍问题,指个体在情绪反应和人格系统方面存在着某些缺陷,从而导致在与外界接触与交流过程中遇到障碍和麻烦,不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但是其认识能力还是属正常人范围,意识清楚,对解决自己的问题有比较迫切的要求。
    根据有关资料报导,在美国,年龄在12岁以下的孩子中就约有2%~4%存在沮丧、消沉、抑郁的“心理问题”。男孩的心理问题比女孩更为常见。在美国,小学一年级男生到心理门诊寻求帮助的人数是女生的11倍,他们的问题是社会性和情绪发育不成熟,具体表现为频繁的旷课、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羞怯、缺乏学习动机、体重达不到标准、不能服从指导、学习进度缓慢、保留婴儿讲话模式,以及眼睛与动作不协调等方面的问题。在所有低年级中,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有比较严重的言语和阅读困难、人格问题和行为问题,更容易退学。若因情绪问题而前来要求心理学家帮助的,女孩常是由于过度的焦虑和恐惧的问题,而男孩则是常常由于是行为的失控及捣乱问题。
    在中国,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研究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测查。发现中国中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大约在10%~15%左右,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在学习上,大约有10%~15%的学龄儿童具有程度不等的学习功能障碍;在情绪方面,10%一15%的儿童存在着较明显的情绪失调;
在社会适应方面,约有10%左右的儿童存在较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在行为方面,各种行为问题的检出率约在10%~20%,其中城市高于农村,男童多于女童,小学三年级是行为问题的最高峰。另一方面,研究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大约有10%·的中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概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学习方面的问题(学习障碍);

    二、是个人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

    三、是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问题;

    四、是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

      具体的表现在:
      学习障碍、学校恐惧症、厌学、考试焦虑、撒谎、口吃、多动症、攻击行为、抑郁症、吮咬手指、遗尿、睡眠障碍、攻击行为、退缩、性教育问题等。
    上面所谈到的是中、小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不同年龄的群体,由于社会角色不同,身体情况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中、老年人有失业、下岗、退休等情况,有家庭及各种人际关系的情况,有年老体衰及患病的情况,会引发各种不同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老年人容易多疑,怕孤独,在情感上易出现老年抑郁症,因此,应多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很复杂的,从生物遗传因素的作用到个体自我心理冲突、不良人格特征、个体的早期教育、家庭的环境、以及应激性生活条件的影响等,都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可以这样说,心理健康是生物、心理、社会这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即指遗传素质。所谓素质是指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其中包括体格、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特点、脑的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等等。大脑皮层含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机能,它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大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没有健全的大脑也就没有正常的心理活动。
    大脑是人的多种遗传素质中影响心理活动的最关键部位。染色体异常是一种基因性遗传病变,人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由父体精子提出23条,母体卵子提供23条,形成23对。如果正常配对则个体的发育是属正常。若配对异常(如染色体缺失、易位、倒位、重复等)将会导致个体发育异常。据统计,每700个新生婴儿中,大约有一个是这种情况,约占智力低下儿童的10%。另外,研究材料还表明,父母双方存在智力缺陷的,则生下的子女属于智力落后的比例很大。
  根据一些调查数据及临床观察,发现一些精神病患者,在其家庭成员中也存在着一定成员人数的有精神或有着某些异常心理行为的表现,如抽疯、精神发育不全、脑神经萎缩、性情乖僻,行为怪异、躁狂抑郁等。在柏林举行的第七届生物精神病学世界大会上,与会各国科学家普遍指出,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实,基因缺陷是许多严重精神病产生的重要因素。德国波恩大学精神病学专家法尔凯举例说,双胞胎中一人患了忧郁症,另一个同样患病的孩子并不罕见,而假如是单卵双胞胎,那双双患忧郁症的比例则高达40%.。
    上海某精神病院对1 1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属是否也有精神分裂症的的情况作了调查,结果是:患者父母的精神病患率是3.3%,同胞是3.O%,叔伯、姑舅姨是1.35%-,祖父母是1.27%。其中有一个女性躁郁症病人,早时发病率频繁,但在怀孕期间病情稳定,情绪正常,其家庭为了使她维持正常心态,让她连续怀孕,共生14个子女,结果有10个子女到20岁左右都患了精神病,其中9个患的是同其母亲一样的躁郁症,另一个是精神分裂症。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遗传基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避免近亲结婚及基因有缺陷者进行婚配,提倡优生优育。
  2.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是一个很广泛的范畴,包括家庭,学校的教育,外界的各种与个体活动有关的因素,如工作、学习、恋爱、婚姻、疾病、人际关系突发的事件、失业、下岗、经济压力等等都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
    社会文化因素往往是通过个体所处的环境而发生作用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出生后接到的第一个环境。在个体发展中,家庭的影响起着主要作用。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的气氛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言行,父母的关爱、家庭的和睦都会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不能忽视的作用。
  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及教养方式都会对儿童心理的发展产生影响。在儿童的早期发展中,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儿童建立起对父母的信任和安全感。而这种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建立保证了子女成年后与他人的顺利交往。如果儿童缺乏早期的这种信任感和安全感,就会逐渐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性格,难以与人相处,因而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特别是产生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但是,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也同样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性以及自信心的发展,而使他们出现过分的依赖或过分的自我谴责。这些情况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突发的生活条件及环境的变迁同样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生活条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如结婚、升学、亲人亡故、破产、遭遇火炙等。大量的研究表明,突发的条件的发生,往往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产生心理阴影,出现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严重的有时甚至使人出现自杀的念头及行为。报纸上曾有过这样的报导,一次某地一幢楼房的某问住室发生了火灾,全室的东西都化为灰尽。该室原住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女儿三十多岁,八年前离了婚,后来单位收益不好,又下了岗。母女俩生活很困难,平时只靠收废品去卖,赚点钱来维持生活。一场火篼,连起码的基本生活用品都没有了。火灾之后,女儿蹲在楼梯一个角落里,一言不发,别人问话也不答理。两次要从五楼跳窗自杀,被人抱住。女儿由于多年前离婚,又下了岗,经济无收入,心理上本来就已经很焦虑与抑郁,火灾把一切都毁了,连基本的生活保证都没有了,感到很绝望,于是便出现了严重“心理障碍”,产生自杀的念头与行为。后经过心理疏导与帮助,该女士的心态已逐渐趋于平静,恢复常态,并已被安排了一份工作,现已正常地生活。
  3.个体心理因素
  由于个体的气质与性格的不同,同样的一种刺激,或同样的一种突发条件,对于甲来说可能会引发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而对乙来说,则不产生明显的影响,仍然保持正常的心态。这是个体间的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的差异。
    影响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人与人之间虽然有许多共同的方面,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性格类型特征,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人的性格是在他的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以及在后天环境下,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个人的性格类型对他的行为方式是有明显影响的。同样的刺激因素作用于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可以出现不同的结果。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以至心理疾病都有相应的特殊人格特征作为其发病基础。例如,强迫症,其相应的特殊人格特征称为强迫性人格,其具体表现为谨小慎微、求全求美、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拘谨呆板、敏感多疑、心胸狭窄、怕犯错误,而且他们还要求别人根据自己思想方式和习惯行事,而影响和妨碍他人的自由。又如,与癔病相联系的特殊人格特征是富于易受暗示、喜欢夸张、情绪多变、感情用事、容易激动、沉溺于幻想、自我中心和爱自我表现。


第二节  心理咨询


一、咨询心理的概念


“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顾名思义,就是在心
理上给予咨询者以帮助、交谈、劝告、指导的意思。国外的心理学者对咨询的定义有各种的说法。心理学家泰勒(Leonc E,.ryler)认为,“咨询是一种从心理上进行帮助的活动,它集中于自我同一感的成长以及按照个人意愿进行选择和作出行动的问题”。美国《哲学百科全书》认为,咨询心理学有如下几方面的重要特征:
    (1)主要看重于正常人;
    (2)对人的一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3)强调个人的力量与价值;
    (4)强调认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选择和决定中的作用;
    (5)研究个人在制定总目标、计划以及扮演社会角色方面的个性差异;
    (6)充分考虑情景与环境的因素,强调人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必要时改变环境。
    l984年国际心理学联合会编辑的《心理学百科全书》肯定了心理咨询的两种定义模式,即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该书指出:“咨询心理学始终遵循着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咨询对象(不是患者)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从而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已经存在的能力,或者形成更为适当的应变能力。”该书还指出:“咨询心理学强调发展的模式,它试图帮助咨询对象得到充分的发展,扫除其正常成员成长过程中的障碍。”
    借鉴外国学者对心理咨询所下的定义及结合中国情况,中国心理学者钱铭怡对心理咨询给出如下定义:“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这一定义涉及到我们对咨询特征的认识,即咨询必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咨询是在心理学有关理论指导下的活动;咨询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此外,这一定义还涉及到咨询的根本目的——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这一目标着眼于帮助来访者认清自己的问题所在,通过咨询,能提高应付挫折和各种不幸事件的能力。
    上述国内外的一些心理学家虽然从各自的认识角度对心理咨询给出各自的定义,但从其实质内容来看基本是一致的。我们可以概括地这样认为:心理咨询就是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咨询者沟通,运用心理学方法,解决其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提高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就是心理咨询的目的。


二、心理咨询的原则和形式


  1.心理咨询的原则
  心理咨询原则指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应该遵守的方式和规则,使得心理咨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效果。进行心理咨询时下列的一些原则是需要遵循的。
    (1)友好亲切性原则:大多数的来访者中,总是由于存在着某种心理问题或障碍才前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他们对咨询工作者抱着能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殷切期望,希望能帮助他们摆脱精神痛苦。同时他们也会担心,怕遇到缺乏耐心与经验的咨询工作人员而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初来门诊时存在观望不够信任的态度。为此,咨询工作人员接待来访者时,应该表现友好、亲切与热情,一开始就创造一种友好、亲切、关怀的气氛。在这种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交谈时,不宜单刀直入,应注意方式方法,应该先从
日常一些无关的问题开始,然后逐步深入有关实质问题。来访者只有把咨询工作人员视为朋友,才会向他诉说自己的心理问题,才会毫无保留地吐露他内心的苦闷和真实思想,这样咨询工作人员才能掌握来访者的有关真实材料,然后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给予来访者开导与帮助,使其逐步清除及克服心理问题与障碍。
    (2)信任性原则:咨询工作人员与来访者之间要建立相互信任感。要做到此点,咨询工作人员应处于主动地位。咨询工作人员除了在态度上对来访者表示友好热情外,在进行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工作人员的言行十分重要,对讲的每一句话都要认真、审慎,不要自己的讲话是模棱两可或前后矛盾,这样就会造成来访者的怀疑与不信任感。因为来访者是抱着很大希望前来进行咨询要求帮助的。在心理咨询专家面前倾诉了自己内心的秘密,如果咨询工作者的亩淡过于轻率,不负责任地下结论,几句简单的谈话就可能会改变来访者的看法。因此,心理咨询工作者在尚未将问题弄清楚前,不要轻率地,牵强附会地进行表态与下结论。对来访者的问题常常不是通过1~2次的咨询就能解决的,只要双方能做到互相信任,使交谈逐步深入,问题才能逐步解决。
    (3)疏导抚慰与启发教育的原则:心理咨询过程中要对来访者情绪上进行疏导,并适当地给予抚慰与鼓励。因为前来咨询的人大多心理负担重、情绪低落,他们需要理解、同情、支持与安慰。咨询工作者应尽力给予热情的关怀。心理咨询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工作,使来访者感到温暖和力量,使他们逐步摆脱消沉的情绪并精神振作起来。在帮助来访者树立自信心时,咨询人员要善于发现来访者心态中的积极因素,及时给予肯定,使他们看到自己在克服心理障碍、增强适应能力中的有利因素。对于他们心中的郁闷,要进行积极的疏导,帮助他们理清头绪,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疏导和抚慰的同时应重视正面的启发和教育。来访者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与教育。一些来访者由于一时的挫折或是长期的压抑与不安,都可能产生消极厌世的心态或与周围环境对立的情绪。还有一些人存在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婚恋观。对于这些情况,咨询工作者不应随声附和,更不能无原则的迁就,而应给予积极正面的启发、教育及指导。咨询工作者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其分析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找出问题症结所在,给予热情帮助与指导,使来访者转变认知结构,逐步从心理烦恼中与苦闷中解脱出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其潜在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与来访者的咨询交往过程也是一个教育与指导过程,从这一点来说,咨询工作者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
    (4)保密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是心理咨询中很重要的原则。这一原则是要求咨询工作者必须对咨询对象的谈话内容保密,不得将对方的言行随意地泄露给任何人,不得任意公开来访者的姓名。要尊重来访者的利益和个人隐私。来访者大多是存在着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内心感到苦闷,无法解脱才前来寻求咨询心理学家的帮助的。他们出于对咨询心理专家的信任,才把自己从不被他人知道的个人隐私谈出来。如果咨询工作者有意无意地把来访者的个人隐私泄露出去,就会产生很大的负效应,对来访者是很大的伤害,将会使心理咨询再无法正常继续进行下去。心理咨询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

①不得在任何场合谈论来访者的隐私;


②不能向来访者的亲属、朋友、同事、领导等谈及来访者的隐私,除非征得来访者本人同意外;

③在报刊上介绍登刊有关心理咨询事例时,要隐去咨询者的真实姓名;

④无关人员不得任意查阅心理咨询者的档案。


    (5)客观性原则: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工作人员的和蔼可亲的态度是很重要的,这种态度可以使来访者感到温暖和信赖,才愿意把他们心中的问题谈出来。但要注意,咨询工作人员要客观地对待来访者所倾诉的问题,作认真客观的分析,不要受来访者的情绪与情感的感染,而在分析问题时加上了个人的感情色彩,甚至为来访者打抱不平,这样很容易会作出带有主观性的不恰当的判断结论,从而使问题复杂化。因为,一些来访者往往由于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而使得情绪反应强烈,在言谈中,可能把一些情况言过其实,有的甚至把事实的真象被情感色彩掩盖歪曲。因此,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咨询心理工作人员在态度与隋感上应处于中性状态。
    (6)一般与个翔相给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咨询工作人员要总结和遵循心理咨询中的一般规律特点,同时又要考虑来访者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
    来访的咨询对象,通常都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如羞怯、自卑、疑虑、警戒、紧张等。咨询工作者应在一种热情、和蔼的气氛中接待来访者,使他们尽可能把情绪放松,在一种良好的,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中进行交谈。同时,应看到,来访者是不同的个体,存在着不同的个别差异。咨询工作者应考虑来访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家庭的及来访者的个性心理特点和问题的性质,有针对性地进行咨询工作。如儿童的心理咨询与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就不完全相同,而青少年又与中老年的心理咨询也很不相同;男性的心理问题与女性的问题可能就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使性别相同,年龄相同的人,也会由于性格上的差异及社会经验背景的不同而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会很不同。因此,咨询工作者对来访者的不同情况要作具体细致的分析,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与问题性质进行工作,要坚持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咨询工作才会获得更有成效。
  2.心理咨询的形式
  心理咨询有着各种不同的形式,这些形式都是为了方便咨询工作者和来访者而设置采用的。根据咨询对象,咨询方式及地点的不同可分为:个别咨询、团体咨询、门诊咨询、电话咨询、通讯咨询、现场咨询等。
    (1)门诊咨询:这是指在医院或卫生部门进行的心理门诊咨询。门诊是最普通的心理咨询形式,通常是患者或由其亲属陪同前来咨询。心理咨询门诊部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门某一方面的心理咨询,如有专门儿童心理问题的咨询等。门诊咨询主要以个别咨询为主,咨询关系由一位心理咨询专家和一位患者(咨询者)组成。这种方式有利于消除来访者的顾虑,使咨询工作更顺利进行。咨询心理学家可以在咨询过程中根据来访者的言谈反应,随时调整咨询对策,对问题作出精确诊断。咨询专家通常根据咨询对象的自诉以及对其采取相应的心理检查与测验,将所得材料进行认真综合分析,作出比较确切的诊断,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来访者进行帮助与开导。有时心理咨询不是一次就能解决问题的,视问题不同,有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可能要前来咨询多次或更长一点时间。隔一定时间后,瞩来访者前来复诊,直至其完全康复。
    (2)电话咨询:这是通过电话给咨询对象进行劝告和安慰形式的咨询。这是为了防止患者心理危机所产生的一时冲动而酿成悲剧(如自杀或暴力行为)所采取的及时措施。美国1958年开始建立自杀防治中心。1960年洛杉矶自杀防治中心开始用电话咨询,后来普及到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如东欧)。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全天24小时轮流值班。设有专线电话,随时帮助咨询对象度过心理危机。当一个人由于情绪极度波动,严重的抑郁或焦虑,产生有自杀念头时,他可以拨通专门设置的热线咨询电话向咨询心理专家倾诉心理烦恼和痛苦。值班人员除了在电话上及时给予安慰与疏导外,还立即派人赶到现场,给予及时帮助。由于这种电话将很多人及时从死亡线上挽救过来,因此,又被誉为“生命线”或“希
望线”。电话心理咨询除了处理心理危机外,还帮助人们解除各种心理问题与障碍,提供心理健康知识。
    (3)通信咨询:通信咨询是咨询者利用书信或网络方式进行心理咨询,适用于交通不便及不愿暴露真实姓名的患者。咨询心理工作者针对患者在来信中所反映的情况和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疑答难和指导。通信咨询的缺点是,咨询工作者只根据患者的来信中所提供的一些情况作初步分析,而无法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无法对问题作更深入及时的了解,只能一般性地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有时由于来信者只三言两语地陈述自己的情况及烦恼,咨询工作人员无法把握要点,通过多次通信来往才逐步深入了解有关情况,很费时间。因此,这种咨询的效果不及门诊效果好。但只要抓住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导与劝告,指出问题所在及克服途径,一些患者也可以得到进步与逐步康复的。
    (4)现场咨询:是咨询工作者深入学校、社区、工厂、机关等现场,对咨询对象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帮助的一种形式。由于现场可以直接与来访者面对面的交谈,并在他所在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的环境进行,对来访者所处的真实环境与背景有所了解,因此,对他们所产生的问题可以分析得更准确,而能提出中肯而有效的疏导意见与建议,帮助咨询者克服心理问题与障碍。
    (5)团体咨询:上述的各种咨询形式大都属于个别咨询形式,即只在咨询工作者与来访者两人之间进行的。而心理咨询也是可以采用团体形式进行的。团体咨询是由咨询机构根据咨询对象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开导、劝告与帮助。这是帮助解决他们共同性的心理障碍的一种有效形式。团体咨询一般10人左右为宜。由于咨询者的问题比较类同、接近,从而可以在咨询过程中,促使他们之间互相交谈意见与心得,互相支持,互相影响。这就是所谓“集体方程”,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三、心理咨询方法


    心理咨询方法,也即心理诊断法,它是在心理学的基本方法中发展建立的,是以心理学基本方法为基础又具有心理咨询与诊断的基本特点。主要有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个案法、心理测验法等。测验法及问卷法在本书前面的有关章节中都已有过介绍,在这里我们只看重介绍其中的访谈法、观察法与个案法。
  (1)访谈法
    这是在心理咨询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是咨询工作者与来访者面对面地通过青语交谈,了解来防者(当事人)的心理问题或心障碍的性质,产生的原因与背景,作出确切的诊断。淡话时,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应很好掌握谈话技巧。开始交谈时,不必急于切人正题,可以天南地北地先谈一些无关重要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咨询者打消顾虑与紧张的心态,然后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提出一些有关的问题,进行重点询问。总之一定不要使咨询者心情紧张。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与咨询者面对面地进行随意性交谈,在交谈过程中,可以随时观察咨询者的面部表情及情绪的变化,并且通过热情、和蔼、可亲的态度与其建立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从而引发咨询者能把个人内心的真实情况,吐露出来(包括个人的隐私),使咨询工作者能广泛收集到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就可作出有针对性的帮助。访谈法是一种技术性及艺术性很强的方法,对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基本心理素质要求较高。
    美国学者汉林和波森认为一个合格的咨询人员的心理素质的要求,按其重要性排列为:

   ①理解;

   ②同情态度;

   ③友善;

   ④幽默感;

   ⑤坚定;

   ⑥耐心;

   ⑦客观;

   ⑧诚恳;

   ⑨老练;

   ⑩公正;

   ⑾忍耐;

   ⑿整洁;

  ⒀镇静;

  ⒁思路宽阔;

  ⒂善良;

  ⒃喻快;

  ⒄社会能力强;

   ⒅平衡。

这些素质对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者来说都是重要的。
    进行访谈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台湾的钱苹教授认为,心理访谈应注意以下10个要点:
    (1)要作好充分准备,要充分了解被访问者各方面的事实,最好先与其亲友谈一两次。
    (2)场所必须有安静舒适的气氛,不宜有其他人在场。
    (3)如为被动访谈,则最好先寒喧而后慢谈正题。
    (4)应鼓励坦白说出要说的话,勿追问或强迫。
    (5)主试要表示同情与诚挚的态度,当谈出羞辱或犯过错的实情时,不宜显露出警疑或厌恶的表情且要代守秘密。
    (6)每次谈话内容,必须详细记录,但不宜当面记载,可暗藏录音机。
    (7)时间最好勿加限制,1次不得要领可约定第2次晤谈时间。每次结束时,要设法使对方有下次再来的动机。
    (8)如发现有神经病或神经病的倾向,可从速转托精神病学家予以分析,或转告亲友送精神病院。
    (9)在尚未充分了解对方困难之所在时,勿轻易下断语或发出忠告与建议。
    (10)确知其不适根源后,可提出忠告与建议,让其采取适当方法,解除困难。最主要的任务是使其能自觉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进行心理访淡时,心理咨询工作者要处理好与当事人关系,要保持友好、热情、客观、冷静的态度。要注意通过当事人的言谈及情绪表现来洞察其内在的心理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导与劝告,帮助其克服心理问题与障碍。
    (2)观察法
    观察法通常是在门诊或现场自然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始终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来访者(患者)的言谈与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与记录(可以通过录音)。但观察的实质不只在于单纯记录事实,而在于科学地解释这些心理事实产生的原因。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观察法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与来访者面对面进行咨询交谈时,咨询工作人员要善于通过当事人的言语、表情、动作等外显行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以分析了解当事人的心理状态。
    为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咨询工作者还可以利用各种辅助工具,如照相、录像、录音等设备,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留下永久_陛的记录供日后诊断分析。在使用这些设备时,最好隐蔽进行。
  为了使观察方法标准化,咨询心理学家还可以专门制定一些心理状态评定量表。咨询心理学家根据量表所列出的观察项目,逐一观察,将观察所得逐一填人表内,进行分析评定。
  观察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记录描述外部现象,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到的现象了解内存的蕴藏的心理实质。观察的质量与效果与观察者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有关。一个良好的观察者应具备敏锐的观察细小变化的能力,迅速捕捉当事人的一言一行的变化,善于将观察的材料作出科学的分析与判断。
    (3)个案法
    个案法是通过广泛收集与当事人有关的个案资料,从而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与了解当事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的变化。在心理咨询中,运用个案法的目的是围绕当事人所咨询的主要心理问题,系统收集其有关个案资料,进行分析作出准确诊断,然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个案的资料应尽可能广泛而详细。凡是与当事人及其咨询有关的问题的资料都应收集。资料来源有当事人自己提供的(当事人的谈话记录、日记、书信、手稿等),也有与当事人有关的人员提供的(亲属、亲戚、邻居、、朋友、同学、同事、老师等)。咨询工作者要对各种资料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对关键性问题要反复核实,力求准确无误。个案资料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当事人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目前的主要心理障碍以及以往有关情况,如身体发育、教育、学习、工作、婚恋、家庭背景、性格表现等。
    总之,掌握了充分的个案资料后,便进行深入分析,去伪存真,经过认真的综合分析后,写出详细的个案记录报告,作出准确的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逐步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恢复正常生活。
    从事心理学咨询专业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基本心理学知识及有关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国外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都是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并取得专业资格后,才能正式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美国的条件是:专业人员需具有临床心理学搏士(心理治疗专家)、哲学博士或教育学博士(咨询心理学家)的学位,或至少大学本科毕业后再接受两年实际训练,经过考核符合条件者才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由于各国的发展情况不同,在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规定标准。但许多国家根据本国具体情况,都规定各自的标准。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建没的迅速发展,心理咨询工作也已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陆续开展。为推动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在心理咨询从业人员中已开始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推荐读物


(1)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t983年。
(2)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3)黄希庭著:   《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4)鼓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5)李丹主编:   《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6)刘范主编:   《发展心理学》,团结出版社,t989年。
(7)荆其诚、林仲贤主编:《实验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8年。
(8)陈永明、罗永东主编:《现代认知心理学》,团结出版社,:1989年。
(9)杨治良主编:《记忆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0)希尔加德等著、周先庚等译:《心理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11)高玉祥著:《个性心理学概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12)斯特里劳著、闫军译:《气质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13)斯托曼著、张燕云译:《情绪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14)时蓉华编著:《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5)林仲贤、武连江、丁锦红著:《心理测验》,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年。
(16)林仲贤、武连江著:《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
(17)李孝忠著:《能力心理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18)钱锗怡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相关图片
责任编辑: weiwei0315 文章录入: weiwei0315 [评论]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简介联系我们zkyxlx@sina.comzkyxlx@163.com汇款方式网站地图常见问题